技术支持学习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
作者:孔志刚

  关键词:技术支持学习;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大数据分析;历史教学

  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手段不断涌现,学校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的融合创新,在推动教学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会带来实践层面的新需求、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技术支持学习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分析等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案例反思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翻转课堂:视频资源的系列化和适切性

  翻转课堂是指课前由学生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课堂上师生进行协作探究、互动交流和评价反馈,课后学生再根据需求进行实践操作或拓展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凸显了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和技术支持学习的融合理念,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实现教学中心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翻转课堂不仅是教学流程的颠倒,而且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的结构性变革。

  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是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区别。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翻转课堂的技术支持平台逐渐多样化,如微课教学平台、智慧学习平台、个性化网络空间和学习社区等,智能化和互动化程度不断加强。在技术支持学习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同时,视频、学案、史料、试题等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编制、收集整理与精选精用逐步成为一个现实的教学需求,成为教师备课的重要工作,也是教学实施与目标达成的前提。在各类资源中,教学视频的功效尤为明显,逐渐成为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短小精悍、主题突出、情境直观的微课资源,越来越受到师生的青睐。

  建立系列化的微课,是翻转课堂大面积开展、成为常态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微课资源的系列化,一方面表现在资源类型的完整,包括讲授型微课、辅导型微课、作业型微课;另一方面,表现在微课资源与教学内容的配套衔接,覆盖到每个学习板块、单元及课时内容。建立系列化的微课,仅仅依靠教师个人的精心创制远远不够,需要集中学校乃至跨学校、跨区域学科组和课题组的师资力量,建立协作团队,发挥集体智慧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教学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出发点是学生的“学”,引领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因此,构建系列化的微课时,其资源的适切性至关重要,应做到精准、精致和精当。精准即立足课标、教材内容和具体学情,准确领会和贯彻课改理念,吃透统编教材编写的价值取向和内容变化,基于各年级段学生的具体学情;精致即材料选择与情境创设要经典新颖、真实生动,教师讲解与指导要真切简洁、深入浅出,版面设计与视频录制要科学合理、清晰大气;精当即视频资源使用宜精不宜多,提倡立足学情、草根原创,也可收集整理各类网络资源,但要精选精用,规整适量,符合减负提效的教学规范。此外,应注意课前学习的微课资源与课堂教学中课件内容、教学设计的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学习和机械训练。

  教学案例一:学科组集体备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2018年12月,学校历史组针对七年级上册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进行翻转课堂的集体备课。在课前教学资源推送助学阶段,我们分工协作,收集、浏览和筛选了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微课学习系统、中国微课网等网络平台上有关丝绸之路的微课资源。经过学科组集体研讨,决定使用我校朵蕾老师制作的微课视频。该微课视频精选大量图片、地图和典型材料,画面清晰精致、美观大气,讲解亲切生动、富有文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它还围绕知识点设计了学习任务单和配套进阶练习,资源完整,品质高端,明显优于同类微课,是翻转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

  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简介丝路”的教学环节,检测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后对丝绸之路形成背景、路线、经济文化交流状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再现丝路”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丝路沿途所见所闻,进行知识的内化和运用。然后,开展“感悟丝路”合作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交流古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最后,以“重建丝路”为话题,联系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教学拓展。

  课后延伸阶段,设计“丝路的前世今生”拓展活动,引导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习作,展示个性化学习成果。以上教学设计实现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的有效衔接与整合,既做到微课资源运用的适切性,又体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二、智慧课堂:学习活动的创新设计与动态生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云、网、端”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运用,基于建构主义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热点。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运用移动端的工具及大数据分析技术,完成对课堂教学资源的智能化推送、师生立体化的互动交流及对学生课堂学习状况及时化的评价反馈,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变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教学、改革教学的必然趋势下,我们仍要坚持“让学生站立在教学的正中央”,紧紧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学习活动,在真实情境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就当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而言,智慧课堂上学习活动的设计,不仅要大胆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还要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案例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的原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教育改革的3.0时代,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观念逐步确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多维度整合。在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以核心素养的观念为统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设计和分步骤实施,实现对不同维度核心素养的综合培养。

  智慧课堂上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基于史料的问题探究与互动交流,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更加彰显技术支持学习的教学价值。史料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实证意识。以下是八年级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智慧课堂教学环节的案例,以供交流探讨。

  1.过渡导入:精选典型材料,设疑激趣

  通过教学课件展示,结合“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两段凤阳“花鼓词”(如图1),感知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两种不同农业政策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究人民生活状况出现巨大反差原因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的学科核心素养。

  2.情境创设和体验交流

  推送网络阅读资料《小岗村18户村民: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展示小岗村的图片和农户签字的塑像,创设直观情境“那一夜,18户农民签下分田到户的生死状”,引导学生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体验交流时,在图片中找出材料的时间,明确大包干的时间。接着,展示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写出的关键词,组织交流农户在契约上签字盖章或摁下指印时的心情。教师及时点评、引导和激励,在鲜活的情境中体会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

  3.图文解析、概念明晰和归纳史实

  通过展示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如图2)和农业丰收图片,感知农业改革成果,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学科核心素养。

  然后,通过移动学习终端,让学生查询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结合农民赞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歌谣(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开展合作探究,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引导学生分析和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中国农业大发展,从而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的学科核心素养。

  接着,分别展示反映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在移动学习终端上列表归纳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回顾和交流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影响。

  4.比较分析和分组交流

  在此环节,展示反映土地改革和包产到户两种农业政策的农家对联(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引导学生探究“当年”和“今岁”的两次“分田”的本质区别与共同作用,深化对我国不同时期农业政策的理解,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

  分享交流时,要指导学生通过移动学习终端搜索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实行的惠民政策,讨论交流“党和国家制定农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原则是什么”,并为新时代我国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鉴往知来,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和家国情怀。

  三、大数据分析:科学的评价、测量与反馈方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数据收集与分析、评估预测与干预为主的学习分析模型,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普及。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利用智能化同步教学平台统计和分析学生学习数据,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和普遍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及教学方法,从预设性教学转向生成性教学。教学实施阶段,随堂大数据系统记录学生的课堂练习结果、主动发言愿望和质量、主动学习参与度、教学目标达成等情况,客观呈现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效果。教学检测阶段,教师通过云平台网络空间、智能组卷阅卷与评价系统,采集和分析动态数据,评估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发展趋势,进一步优化教学。

  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模型,应以科学的评价、测量与反馈方式为前提,发挥大数据分析全面、准确、公正的效能。初中历史教学在广泛运用新技术进行教学评价与学业水平测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评价目标以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依据,注重知识的迁移、能力的交叉和情感的体验,切实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二是评价方法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把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结合起来,以质性评价统整量化评价。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评价任务,采取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试题测验、教师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等评价方法。三是评价实施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信息的多源化,关注学生整体发展和个体差异,实现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同伴评价相结合。四是评价结果与反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进步,给予学生及时、有针对性的鼓励、指导和帮助,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案例三:试题命制与质量评估的不可或缺——学业测评的评价反馈

  网络组卷、测评、阅卷与反馈平台现已在教学评价和学业水平检测中逐渐推广。大数据平台不仅呈现每次测试的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及学生姓名、测评等级等水平状况,还对相邻检测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呈现大幅进步或退步、较大波动和临界的学生,查询各类试题中学生答题的正确率、区分度、高频错误项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的优势不可掩盖评价的本质,教师在进行学业评价与反馈时,应以数据分析为基础,加强对检测试卷、试题命制质量以及学生答题失误等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改进和优化学习策略。

  例如,我校八年级历史某次阶段性综合检测中,学科组教师在数据查询时发现两个高频错题,立即查阅原试题和网络答卷,并结合学生答题情况重点分析,通过网络平台试题讲评系统的备注栏,对命题和答题情况进行书面分析和评价反馈,针对学生答题失误进行问题诊断,指导解题方法,提出学习建议。第11题的试卷原题为:

  山西举人刘大鹏在1906年3月19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去日,在东阳镇偶遇诸旧友借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其中,“新政”是指:

  A.兴办洋务 B.兴办实业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命题分析】本题选用网络命题资源,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通过原始史料考查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基础知识,体现对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本题命题材料的选择背景是:晚清举人刘大鹏生活于太原晋祠旁的赤桥村,留下大量著述。刘大鹏日记跨越数十年,真实地记述了近现代晋祠、山西乃至中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中外历史学者研究的珍贵资料。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重开阔阅读视野,不断积累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并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培养知识迁移能力,从而加强从材料中提取和分析关键信息的能力,提高各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 (7).

  [2]刘邦奇.翻转课堂的技术特征及发展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18).

  [3]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系安徽省合肥育英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合肥市初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责任编辑:孙建辉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