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教学中智能终端的运用
——以高中美术鉴赏模块“走进意象艺术”为例
作者:杨耀东

  关键词:美术鉴赏;高中美术教学;智能终端;电子书包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中的数字化、智能化特征愈加显现。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的应用,让美术课堂教学有了更多的可能,也打造出了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智能美术课堂”。智能终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但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更能有效转变教学过程,强化课堂教学的交互与探究取向,使美术课朝着信息化、智能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为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将不同的教学应用软件分别安装在教师端和学生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了应用程序和方法,实现对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的沟通交流和信息服务支持[1]。基于此,笔者以高中美术鉴赏模块“走进意象艺术”一课为例,对智能终端和美术鉴赏教学的深度融合进行了思考与实践。

  一、应用平板电脑,深度识读图像

  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师生与世界互联、互通,获得各类新鲜、丰富的艺术学习资源和教育资源,这为高中美术教学内容提供了多样的渠道和丰富的选择。将智能终端融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鉴赏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的教与学,丰富了美术教学内容。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鉴赏是通过图像识读达成学生对其文化的理解与审美的判断。在识读美术作品时,分辨率、清晰度高的图像或视频资源,有助于学生快捷、深度地识读美术作品的内容、形式与内涵。因此,教师巧用iPad智能终端,精选“File Explorer”(即文件资源管理器)软件终端功能,让学生访问教师端存储的大量经过慎重筛选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高像素作品,解决因iPad自身内存容量不足影响图像高清显示、视频播放不顺畅等“技术障碍”。同时,为保障应用的便捷性,它还设置了方便学生访问的“智能菜单”,为主题大单元教学提供技术保障。“智能菜单”融入了不同表现形式作品的目录,可对关联作品推送等进行整合学习。学生根据知识储备对不同作品图像进行分类、分层识读,将已经认知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真知,优化美术鉴赏的图像识读,真正做到信息技术辅助美术鉴赏教学。

  “File Explorer”的优势在于,它不需要把文件下载到iPad中才能打开,直接访问存储在电脑和云服务上的文件。这相当于便捷访问“网络共享”文件,为美术鉴赏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提高了学习效率。将“File Explorer”功能和“走进意象艺术”鉴赏课相融合,体现了信息技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优势。首先,辅助教师课前准备。“走进意象艺术”这堂课涉及各种意象艺术作品,包含大量的经典作品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通俗作品,图像识读信息量大,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增加作品欣赏数量。利用“File Explorer”文件资源管理器,教师在课前筛选风格迥异、表现手法不同的作品,整合并建立一个“大数据”学习资料包。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访问教师终端储备的高清图像和视频,初步了解意象艺术作品画家的背景、艺术追求等资料,并将预习心得存储在电脑终端,为课堂鉴赏学习做好准备。其次,改变传统课堂上美术鉴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学习进度自主选择欣赏的作品,通过“自助餐式”的鉴赏平台,构建自主学习环境。学生人手一台iPad,“自助餐式”地访问教师端的资料包,自主检索,挑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图像识读,并利用平板电脑的看图软件拉大或缩小,智能识读作品,改变传统识读图像的篇幅限制。这增加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信息量,扩展了自主选择学习空间,学习兴趣随之上升。学生能快速了解教学内容,鉴赏角度更宽,鉴赏视野更广,鉴赏方法更丰富,提升了审美判断能力。

  当学生适应平板电脑的学习后,能主动进行探究学习,教师也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也就是说,学生在熟练应用平板电脑后,养成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鉴赏学习的能力,自觉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探究,搜索、了解和发现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分析作品深层次内涵,从而具备深度识读各种美术作品内涵的能力,形成独特的审美判断能力。

  二、运用电子书包,打造互动课堂

  电子书包课堂管理系统是一种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整合了电子课本的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利用电子书包管理软件的强大功能与智能平板终端实现无缝对接,为师生提供立体、无障碍的即时交流,打造高效互动课堂。应用电子书包管理系统,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由教师单一“讲授”和“板书”教学内容的局限,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间的互动,构建多向互动、多元交流的信息平台。学生不再是被动听讲,而是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中。

  本课教学中,在欣赏蒙克的作品《呐喊》时,教师运用电子书包的交流平台把学生的不同赏析观点呈现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创设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的鉴赏模式。

  首先,电子书包系统的“问卷调查”功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交互开放的平台,以问题为驱动,将要欣赏的知识内容、画家的创作感受转化为问题。例如,通过蒙克的自述:“我突然感到在自然中传出了一声呼叫,我似乎听到了这种呼叫。我画了这幅画,将云彩画得像血一样,色彩在发出呼叫。”[2]并预设作品识读的感受问卷,设置“1.色彩的惊叫;2.生命的呐喊;3.造型的尖叫;4.时代的呼喊;5.视觉的嘶吼;6.其他”六个开放性问题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身认知水平进行作品赏析,即时回答问题并提交答案。这改变了传统的用纸质材料设计调查问卷的模式,提高了问卷效率,及时统计问卷情况,了解学生对鉴赏知识的掌握情况。

  其次,问卷调查自动生成大数据,同步分析呈现每位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将分析数据推送到学生iPad,呈现出不同的鉴赏观点,实现学生思维的即时碰撞,从而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同时,根据后台呈现的学生选择情况,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审美差异,调整教学方式和进程,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活动的开展。

  再次,学生将不明白的地方通过电子书包管理平台上传和发布到班级讨论栏,在教室的白板或电子书包管理系统的大屏幕上展开讨论,从而营造多维、互动、开放的局域交流平台。

  最后,运用电子书包管理系统的考试与测验功能,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提升学习效率,辅助美术鉴赏课堂教学。

  三、巧用涂鸦媒介,丰富形式体验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美术是运用一定的媒材及技术表现人的需求、想象、情感和思想的艺术活动。”媒材分为传统的和现代的。现代媒材和技术在当下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已很常见,如装置、设计、电影、动画、建筑、雕塑等,无不依赖植根于数字科技的现代媒材。其中,多种多样的现代媒体艺术是集大成者[3]

  美术鉴赏教学中有美术表现的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鉴赏的同时进一步感受意象绘画的表现形式,推进美术作品深入识读。鉴于美术鉴赏课型特征,美术表现环节占用的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有喧宾夺主的感觉,抑或是实践课的嫌疑。本课将现代科技媒材“涂鸦”软件融入美术表现环节,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实践中体验意象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从而为深入感悟意象艺术、评述意象作品起到较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让涂鸦软件介入教学,在短时间内让学生体验美术表现,相对于传统美术表现更便捷、更富创新。采用涂鸦软件绘画,有助于为学生呈现不一样的艺术表现感受,体验新型的“指尖上的艺术”。

  学生用指尖触屏作画,通过涂画、剪裁、移动、缩放,灵活快捷地调整画面,并根据主题表现的需要,自主选择软件中的拼贴、手绘、喷绘等不同绘画表现形式,透过滤镜、图层等功能,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首先,学生学会用丰富的笔刷虚拟体验各种美术表现工具,包括表现用笔的轻重、快慢,画面容易呈现灰白等艺术美感。其次,学生学会轻易选择各种材质,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视觉感受。再次,学生学会创造多个画面图层,有利于画面空间、构图的变化表现。最后,学生学会伸缩、放大、旋转等软件功能,使形体造型表现更丰富。同时,学生感受到使用涂鸦软件表现的作品画面更明亮,视觉效果更加鲜明。

  涂鸦绘画软件的容易操作、功能丰富等特点,不仅让学生思维活跃,还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为美术表现注入新鲜血液,优化学生对主题意象艺术的理解,更好地培养美术课多元策略的学科素养。

  四、开放线上App,再生学习资源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的鉴赏水平和鉴赏能力不断提升,学科素养也随之增强,能够涉猎的美术鉴赏话题更加广泛,更具深度。为此,搭建一个拓展美术鉴赏“吐槽”“交流”“体验”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有助于帮助他们运用课堂所学美术知识与鉴赏方法,客观评述美术作品,并在线上查询与对照美术大师、艺术评论家或同学间的不同观点,进行审美判断,从而有效提升识读能力与审美素养。

  线上提供交流的App软件很多,教师可以下载能举办画展的App,让学生注册进入,借助这一空间进行虚拟现实教学。通过App展厅终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虚拟布展、互动交流、信息发布推送等。虚拟鉴赏美术作品的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了深度鉴赏美术作品的信息空间。

  首先,通过App展厅,学生走进虚拟展厅空间,体验处在不同空间的美术作品的美,感受展厅效应的同时鉴赏作品,达到对美术作品的深层理解。

  其次,App展厅有别于实体展厅,学生参与虚拟展厅的布展,学会对作品进行分类。例如,本课教学中,有的学生会按意象艺术的绘画流派进行分类,有的学生会按作品年代或国度进行分类,有的学生会按表现手法、艺术手段等进行分类。学生在虚拟空间里不断地对参展的美术作品进行图像识读、审美判断,鉴赏水平与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最后,App展厅具有移动学习的功能。学生随时进入,随心所欲布展,把自己的作品与经典美术作品“共展”,尝试识读、理解生活美术作品与经典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符号,再度形成不同的审美判断。所以,App展厅搭建了美术鉴赏的拓展学习空间,突破课堂学习场域与时间的局限,为美术鉴赏教学开辟新思路。

  线上交流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利用“问卷星”进行在线调查,针对学生回答问题情况进行大数据归纳,分析学生对同一美术作品的理解分歧,解读学生鉴赏作品时的审美差异,辅助美术鉴赏中对学生美术判断能力的培养。这使得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更加多元,学生学习形式更为丰富,学习评价更精准到位。

  本课充分利用智能终端中的平板电脑、电子书包、涂鸦软件以及线上App等,凭借信息技术与网络资源的优势,改变美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营造开放、灵活、动态的信息交互平台,提供学生自主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从而促使学生在师生、生生、人机、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多维度交流,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可以说,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还促进了教育者的观念更新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变革,推动师生信息能力的发展。

  21世纪的教育是全新的,尤其是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对教育观念、教学组织形式等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进一步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学习的发展需求,学会获取、判断和处理信息,具备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是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和美术学科的整合,还有大量值得探讨的问题。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把观念转化为可操作策略,这样走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才能真正落地[4]。我们相信,只要信息技术运用得当,必定会为课程改革、核心素养落地“插翅添翼”。

  参考文献

  [1]孙曙辉,刘邦奇.智慧课堂[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0.

  [2]潘欣信.中外绘画名作八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

  [3]奚传绩,尹少淳.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28.

  [4]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178.

  (作者系福建省厦门市第三中学美术教师)

  责任编辑:孙建辉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