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教育变革
作者:钟秉林

  当今时代,科技领域产生的重大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将给学校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冲击,甚至是颠覆性的变革。这对中小学校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管理机制、变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大数据技术的核心是预测,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改变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通过分析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数据碎片,研究学生的行为模式,重新审视学习中的多样化动态需求,建立个性化的教学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改善学习效果,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也在悄然改变着人类知识传递的渠道和方式,从“传统的单向传递”转变为“多向互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元,绝不仅仅是在校园内,更不仅仅是在课堂上。知识传递方式的变革对学校教育的冲击,使得教师角色面临着转型,从过去“学生知识的传授者”转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在这种“师生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和生生合作来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还在悄然颠覆着传统的学习过程。一般而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知识传输阶段,传统方式大多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听讲学习新知识;二是知识内化阶段,传统方式往往是学生课后复习、做习题,教师辅导答疑,某些学科学生还要参加必要的教学实验,掌握、巩固和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发展,使得知识传输阶段从“课堂上”前移到“上课前”,通过学生个性化的线上学习来实现;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以讲授为主,而是要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反思、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内化。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健全人格等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需要通过校园群体式学习、校风学风和校园文化熏陶以及社会实践在现实环境中逐步养成。而在虚拟环境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这些素养,还需要进行长期的探索和实践研究。

  从这个角度而言,互联网课程教学不等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的模式也不可能被取代。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求实的态度,真正在“如何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融合”“如何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效率与效果”上下功夫,这是学校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探索的重点。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