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带设备(BYOD):撬动应用常态化的“杠杆”
作者:刘向永 谭秀霞 时 慧

  摘 要:本文通过论证阐明,自带设备是撬动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杠杆”,会引发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有助于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愿景。这是由于采用自带设备后,一是能够破解“智慧教室”模式的弊端;二是可以重构学习环境,搭建无处不在的学习场;三是有助于促进教学转变,使得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得以真正实施;四是因应数字原住民需要,有利于培养合格数字公民。

  关键词:自带设备;学习环境;教学模式

  人类社会已进入移动时代。移动设备价格越来越低,体积越来越小,这使得学生自己携带设备进入学校开展学习活动成为可能。自带设备(BringYourOwnDevice,以下简称BYOD)就是指,学生携带着个人拥有的移动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入学校,并使用这些设备访问学校相关平台的信息、应用程序和服务等。通过BYOD,学生可以在家庭、学校、社区随时随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学习,教学能够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BYOD使得信息技术设备如同纸、笔一样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工具,也因此被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称为教育信息化的第一入口。通过BYOD,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趋势在全球开始蔓延。事实证明,BYOD是撬动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杠杆”,会引发无处不在的泛在学习,有助于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愿景。

  一、走出应用困境:破解“智慧教室”模式弊端

  最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涌现了智慧课堂、移动学习等大量新的理念,电子书包、大数据、虚拟现实(VR)等新产品和新技术层出不穷。每当出现新产品、新技术时,人们都期待着它们改变甚至重构教育。但当走进中小学校,走进真实的课堂时,我们却发现,这些新产品、新技术的实际应用并未达到人们曾经的预期。2010年前后,全国众多学校一窝蜂地配备上了平板电脑,把平板电脑作为数字化教学的一个主要载体。然而多年过去了,很多移动终端设备和平台只是沦为“智慧教室”里的摆设而已。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何在呢?

  我们曾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对该地区470名学生和53位教师应用平板电脑的状况进行过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更多学校采取的是“智慧教室”模式,将平板电脑放在所谓的“智慧教室”内,只在公开课或示范课时象征性地展示一下,一学期至多一次公开课上使用而已[1],难以让移动终端设备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的工具。我们也发现,还有15.1%的教师以及16.8%的学生表示,一学期开展电子书包教学超过16节。经访谈,我们得知师生应用频率较高的原因是学校采取了BYOD模式。可见,BYOD能够很好地促进平板电脑在日常教与学活动中的常态化应用,因为它不仅解决了设备的配备问题,还给予了学生使用设备的自主权利。因此,走出当前平板电脑应用的现实困境,破解“智慧教室”模式弊端,就要允许学生自带设备,开展数字化学习,使学生想用的时候就能够有设备使用。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认为:“只把移动终端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的‘电子书包’项目,不可能是好的‘电子书包’项目,应该允许孩子将其带出教室,甚至带回家,使得学习能随时随地发生。”[2]

  以往,为了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我们更多采取的是行政推动和专业培训等方式,但见效较慢,教师对技术的抵触情绪较大。上海市嘉定实验小学原校长花洁提出,可否转换一下视角,即从环境入手,先让学生自带设备[3],学生学习改变之后再带动教师的教学改变,由此自带设备(BYOD)成为了撬动信息技术应用常态化的“杠杆”。

  二、重构学习环境:搭建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BYOD为学生搭建起无处不在的学习场,让学习随时随地可以发生。面向未来的学习一定会突破教室的限制,突破学校的壁垒,会改变人类的学习方式以及对学习价值的认识。数字化技术将有助于学生创造与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新工具和新机会,会提供更具个性、参与性、体验性与合作性的学习环境。全世界都在努力打造无处不在的学习场,如美国教育部于2016年发布的名为《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重塑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ETP2016)提出:“确保师生有宽带能接入互联网,且有足够的无线连接,校外也应拥有和校内一样的网络访问设施。无论校内、校外,都要确保每个学生和教师至少有一个能够使用的上网设备,且有相应的软件和资源,能够开展研究、沟通交流、创建多媒体内容及合作等活动。”[4]而BYOD让学习者拥有了随时能够使用的上网设备,是搭建无处不在学习场的基础条件。

  首先,BYOD使得学习贯穿课堂内外、家校之间。卡内罗强调,“学校已经不再是唯一重要的学习场所。工作场所、家庭、社区等都是能够提供灵活学习的地方”。[5]有了BYOD以后,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学习,也可以在校外的场所学习;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在课堂外进行体验式学习。BYOD让每个学生随时随地携带移动设备,使得泛在学习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成为常态化的学习形式。其次,BYOD无缝连接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如果学生在放学后使用的设备与学校使用的设备是相同的,那么学生就可以随时随地地从个人使用切换到学习使用。自带设备还可以借助一个统一的网络云平台,为学生在校内外的学习和创造提供服务。学生个人拥有设备比学校配备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设备更加能够发挥其价值,因为后者不能很好地桥接正式和非正式学习。

  随着学习走出教室,进入家庭和社会,学习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使学习者能够学会在新的情境中迁移和应用知识。通过自带设备,学生可以便利地使用设备,并增加了在校内外通过探究进行学习的机会,也使得教师有了更多创新教学方法的机会。

  三、促进教学转变:翻转课堂等新型模式得以实现

  信息技术改变了学校传统教与学的模式,让学习能突破学校的藩篱,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移动技术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将会设计充满挑战的学习活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按照自己适宜的节奏,选择工具进行学习。教师的角色从学科专家转变为向导和辅导者。但由于受工具和环境的限制,许多教学活动和教学模式仍然停留在实验阶段,或停留在理想状态,难以真正走入中小学教学实际。借由BYOD提供的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各种新型教学模式将真正得以实施。

  例如,对于翻转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人们虽然普遍认识到了其价值,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其效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比如,很多学生缺乏在家使用移动终端的机会,自然难以在家自学微视频。翻转课堂只能从家校翻转窄化为校内翻转,甚至是课内翻转。而允许学生自带设备以后,学生就可以轻松地在家自学微视频了。可见,自带设备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使得翻转课堂能够真正发生。

  当各方面的条件逐步成熟,应用真正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文化时,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才可能真正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一剂良方。BYOD将变成学生用于分享、交流和探索信息的理想学习工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小组合作。BYOD将增加学生以下方面的学习机会:(1)进行探究学习;(2)有效地与同伴、专家和教师沟通;(3)个性化学习;(4)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媒体学习;(5)使用媒体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想法;(6)探索真实世界的问题;(7)通过协作方式探索和建构思想、意见、观点,等等。因此,教师应该主动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挑战,更应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觉、自制和自立,以适应未来的数字化社会。

  四、因应数字原住民需求:培养合格数字公民

  在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大多数中学生拥有自己的手机,甚至有许多学生已经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家庭都已安装了宽带网络。免费的无线网络更是在很多城镇和城市中都可以轻松获得和使用,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也可以使用无线网络。因此,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已经自然地将信息技术产品视为生活的必需品,已经习惯了使用电子地图导航,习惯了网上购物,他们是在信息时代出生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可能根本无法想象没有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生活。

  如同使用传统的纸、笔一样,数字原住民也会习惯于用电子设备(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进行学习。现在,学生们可以随意获取数字内容、资源、数据库,可以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通过有效地运用BYOD,学校不仅有机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学生生活在高科技的世界里,需要具备面向高科技社会的知识与技能、公民素养等。当前,人们对待学生使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方式就是一禁了之,出现了“学校水泡手机”“母亲拿钳子夹断手机”等极端现象。但这些并不可能改变学生会一直使用手机的现实,围绕着滥用移动终端的弊端和风险一直存在和干扰着学生。当我们不允许学生BYOD到学校时,其实是在拒绝外面世界的真实状况和变化。

  我们应该将学校看成学生会负责任地使用移动设备的场所,不能剥夺学生利用他们自己选择的工具进行学习的自由与权利。学生使用自己的而不是学校的设备进行学习,将会有更加舒适和个性化的体验。由于有自己熟悉的软件,学生能更快地完成任务和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学习,因为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关注学习活动本身,而不是过多地关注技术操作。每所学校、每个校长、每个教师和每个家长都有责任采取措施保证学生能够使用技术进行学习。学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而且应教给学生如何使用他们所拥有的强大工具。数字原住民们期待着能够使用技术进行学习,BYOD将使学生的这一呼声得以满足,并且在BYOD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被培养成为数字公民,以积极、安全、合法、合乎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和网络设备。

  五、结束语

  BYOD策略不可避免地会让家长来承担设备的费用,容易引发社会对不公平问题的关注。但学校和教师要勇敢面对数字化时代学生的呼声,而不是逃避或粗暴地拒绝。香港教育大学江绍祥教授说:“自带设备只是‘一对一’的一个起步,我们希望让这个设备最终变成一种‘个人生活学习中心’,让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作品集、自己的信息化学习历程,也让学生可以随时展示多年的学习成果,而这个成果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或英文字母代表的分数,还可以是学习过程中完成的一个作品或一篇文章。”[6]成功的技术融合不会在一夜之间发生,知道如何使用某种移动设备,并不一定意味着能够有效地运用移动设备来教学。我们要学会结合移动技术工具来开发、设计与创造真实且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终推动教学向前改变。

  注: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自带设备学习(BYOD)中的家长参与研究”(项目编号:15YJC8800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向永,王萍.义务教育学校电子书包应用状况调查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7(4):98-102.

  [2]焦建利.关于电子书包项目的20句大实话[DB/OL].[2017-11-12].

  [3]花洁.信息时代教师打开自我的新方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8):45-47.

  [4]王萍.为未来而准备的学习——美国2016教育技术计划内容及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6(2):87-89.

  [5]辛西娅·露娜·斯科特,马斯婕,盛群力.21世纪为什么要改变学习内容和方法?[J].数字教育,2017(1):85-92.

  [6]江绍祥.BYOD进课堂的实施策略及香港经验——香港教育大学江绍祥教授专访[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6(17):5-10.

  (作者刘向永系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副教授,谭秀霞系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时慧系江南大学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本科生)

  责任编辑:牟艳娜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