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向 OTO 学校转型的有效策略
作者:范胜武

名师简介

  范胜武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2014年被聘为海淀区督学;2016年被评为“2015年度中国创业创新新闻人物”。2017年荣获第三届“明远教育奖”。研究方向: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学校管理、课程开发等。

  OTO(online to offline)教育模式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技术(线上)深度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对教育影响的日益加深,传统课堂教育和现代网络教育之间互相渗透的程度也愈发明显。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让线上教育(online education)和线下教育(offline education)实现良好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延伸是当今教育界的热门话题。[1]

  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2016年,学校带领教师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改变课堂学习方式,建设智慧校园,实现向OTO学校转型。2016年9月,此课题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目前已总结出一些学校进行OTO转型的有效策略。

  一、学校OTO教育生态圈现状

  学校已经实现校园4G网络全覆盖,有2100多个平板电脑终端、全部班级都实现移动终端进教室。各学科都在使用平板电脑进行教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因各种教育软件的助力变得趣味横生。

  语文课上,用“娱乐转盘”随机抽取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用“学拼音写字板”“汉字宝”等让拼音、汉字学习变成了好玩的游戏;数学课上,学生自主提交作业,系统自动批改、统计,教师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音乐课上,学生用“Garageband”软件演奏音乐,用“Explain Everything”软件画图来表示乐曲的节奏。

  信息技术让评价和诊断更为便捷。师生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系统自动评价,就连期末快乐闯关,也用平板电脑进行。为了支持OTO的学习,教师录制微课,并教学生自己录微课当“小老师”,有的教师还自己建立微信公众号,如“21CIS数学有你”“数学大篷车”等来分享知识,组织活动。

  二、“两手抓”策略推进向OTO转型

  来学校参观的很多同行都会问一个问题:“如此这般的OTO教育生态圈是如何形成的?我们设备也买了一些,平台也建了,但是用这些新技术、新设备上课的老师却寥寥无几。”

  为什么?不是教师不想用,是因为不能很好地用。有的教师学会了基本的操作,用了两次后发现比传统的教学更麻烦,也没有看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于是,大家高喊着“不能让技术绑架教育”的口号,不再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或者仅在公开课的时候用一两次。我想这大概是每所学校在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中都会遇到的问题。怎么办?如何解决这个难题?我想到了“两手抓”的策略。一手抓教师信息化培训,一手抓OTO项目研究。

  我经常对学校教师说:“信息技术不会取代教师,只会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诸多便利,帮助我们解决以前不好解决的教育难题。但是不用信息技术的教师终有一天会被用信息技术的教师取代。”我们请了很多专家来校讲座,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信息化教学的相关培训,让学校教师切实感觉到教育信息化变革的必然性。

  “不管你愿不愿意,也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互联网+’时代已经来到,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不改变我们就会被淘汰。”当听到一位教师在汇报中这样说时,我颇感欣慰,也倍感压力,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WIFI时代,学校的围墙已经坍塌,我们没有办法回避,我们的学校需要重新定义。”

  当校长和教师的思想都真正转变时,我们的变革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这一点至关重要。接下来,我们针对具体的技术展开了多种培训,请公司的技术讲师来做技术培训,让教师们互相介绍使用心得,一对一互帮互学,等等;同时举办课件大赛、平板电脑展示课等多种激励活动。这些培训和活动根据教学需求分阶段、持续进行,没有终点。

  培训貌似已经很完美,为何我们还要开展项目研究呢?因为我知道教育本身不简单,与互联网的结合只靠理念培训和技术培训只能解决“能用的问题”,却很难实现“用好”的效果。比如,现在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APP,各类的教育平台层出不穷,教师们如果使用不当,必然会浪费孩子们的学习时间,降低师生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成立了OTO教学软件研究项目组,对各种软件进行研究。如学习英语的软件有很多,项目组会指出每种软件的优缺点,适合解决何种问题等;这样就可以为教师们提供最优解决方案,避免走弯路。再如,各学科各学段教学都有其特殊性,OTO技术如何与具体学科两结合,有效提高教学效率?OTO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组为教师们“保驾护航”。通过项目研究的方式,让OTO技术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也让参与研究的教师收获满满,成为推进学校向OTO转型的中坚力量。

  三、构建学习风格量表,优化学生学习策略

  每位教师都希望做到“因材施教”,落实个性化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网络平台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使我们离理想更近一步。但“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我们要了解学生,特别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

  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习惯、爱好等相对稳定的个性化学习活动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以学生“感知觉通道偏爱”为主要研究角度的学生学习风格确定模式,将学生学习风格分为视觉型、听觉型和动觉型,通过问卷调查、对话访谈、跟踪观察、分析会诊四个环节来确定学生学习风格。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会给他们提出具体的学习建议(见表1)。

表1学生学习风格案例表

  以上是较典型的某项感知觉学习较突出的案例,也有很多学生每一项的得分都较高,或者三项得分均不高的情况。我们对这样的学生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和沟通,并将这些学生分类,进行分层指导。三项得分都较高的学生成绩相对来讲比较优秀,这也验证了感知觉的偏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效果的正相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类型进行分组,设计适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学案,为每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学习的学习资料。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也会充分考虑本班学生的认知风格,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从学习策略分类上来说,因为知识类型不同而有不同的学习策略。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育系的温斯坦(Weinstein)等人于1987年编制了学习策略量表(Learning and Study Strategies Inventory,简称LASSI)。我们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学生学习策略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其进行学习策略指导,目前已使350多名学生受益。因为学生年龄和认知的问题,对学生个体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学生进行。

  我们为学生建立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等,努力对每个学生进行动态的跟踪支持,将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风格的相应数据进行存档,这样每位教师都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并向其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方案。另外,我们还可以动态地看到学生在学习方式和策略上的进步。这样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可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四、研究、开发教育软件,总结应用策略

  随着越来越多的教育软件问世,我们在教学和学习中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样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在数以万计的教育软件中,教师该如何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APP呢?

  我们针对各类教育软件,编制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学部、年级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各学科常用的教学软件,进行同类APP的对比整理,分析了40多个教学APP,最终生成《常用教学类APP推荐表》及20个APP使用攻略,并总结出APP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四大策略。

  策略一:利用APP获取学习过程的大数据,优化师生互动应用策略。借助APP资源库(如速算盒子、狸米学习、classDojo),教师分发作业或测试,学生提交,教师端获取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调整学生学习进度。教师和学生可以用平板电脑进行互动教学,利用网络平台,教师端和学生端呈现内容一致,为使学生专心听讲,学生端可以被教师进行锁屏、黑屏控制。利用APP资源库,教师进行分发作业或测试,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端获取数据,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进度。

  策略二:利用APP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利用教育APP向学生提出某具体知识内容或者某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APP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生依据自身情况,借助APP自定步调学习。学生依据自身的学习风格和特点,对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会更感兴趣。

  策略三:利用APP进行实时交互和反馈。这种方法适合语言类的学习,这类教育APP根据学习内容设计闯关游戏练习、实时评分功能,让学生轻松学习。

  策略四:利用APP生成与获取资源。这是基于任务的小组合作应用策略。基于某个具体的任务,学习者之间结成的学习共同体完成这项任务,每位小组成员将自己的成果保存并进行交流和沟通。

  同时,我们搭建学校数字校园Moodle平台,对重点学科进行二次开发与选择。各学科以“数字课程开发五维度问题”为基础,即在开发数字课程时要考虑学生、教师、课程(教材)、技术、环境五个方面;使用“飞翔”课件平台开发课件二百余个,并利用网络平台生成自己的云平台资源课件库,在全校进行共享,大大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有效性。

  五、分学科、分学段归纳OTO教学模式

  对OTO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采用自下而上的研究方式。

  在初期研究的基础上,教师们撰写课堂教学模式教案,多次修改完善后,将其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实践后反思教学,再次修改教学设计,再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总结,找出共同点,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由个人总结到集体总结,由单科总结到全科总结,最后总结提炼出OTO教学模式:小学和初中的教学模式是“1+N+1”,高中的教学模式是“N+1+N”。

  小学和初中应用较多的“1+N+1”教学模式,前边的“1”主要是借用平板电脑进行前测或者引入;“N”是线上与线下师生、生生的探索交流环节;后边的“1”是用平板电脑互动平台或APP软件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后测,或者是学生用平板电脑自制本节课知识的微课。

  高中应用较多的“N+1+N”教学模式,前边的“N”是借用微课(翻转课堂)、在线诊断性检验、基于任务的网络学术搜索,主要是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平台或工具完成自学;“1”是课堂上在线下学生小组讨论、合作、竞争,教师组织、引导、评价,解决自学遇到的问题;后边的“N”是课后学生进行在线实践性检验,与课前的前测进行对比分析。

  在OTO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之后,我们收集了经典教学案例60多份,课件60多份,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涉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学段。同时,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使用OTO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及感受等情况。

  六、构建OTO转型教师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研究找出教师在OTO背景下需要做哪些转型,提出了OTO背景下的教师转型的五个维度:教育的实践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教育的引导者;由课程的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由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资源的整合者;由结果的评价者转变为过程的分析者。

  在OTO背景下,作为新型教师,需要有一套完整的教师素质培养模型来指导自己的专业发展。经过多次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依据预设模型、验证模型、细化模型的研究方法,我们从健康的从教身心、优秀的从教品格、先进的从教观念、合理的从教知识、过硬的从教能力五个维度构建了OTO转型教师素质培养模型,形成文档《OTO转型教师素质培养模型》。

  《OTO转型教师素质培养模型》可以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诊断书,如何提升新教育形式下的多元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自我研修和参与培训两种方式得到专业提升。

  我们提出多渠道线上线下自我研修模式。教师可以在线下通过阅读书籍、整理反思、专业进修、分享交流、编写教材、研究课题等方式提升专业水平。为方便教师灵活运用时间学习,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微课、问卷等形式置于公共平台,老师们自己找时间进行线上学习,计入学时,完成相应数量给予合格。

  依托《OTO转型教师素质培养模型》,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师培训活动,从面向全体的新技术、新观念培训,到有针对性的分层培训。从专家讲座到同事间互相分享,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主要包括以接受为主的培训、以实践为主的培训、以研究为主的培训三种基本模式。

  同时,学校建立完善的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将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按需学习,累计成绩,对教师培训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学校的实践表明以上策略是切实可行的。当然成功的背后是教师们的辛勤付出,我们时常看到教师们在加班学习,时常从QQ群里的聊天记录发现又有教师工作到深夜……

  只要教师们遵循教育规律,充满激情地去研究,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就一定能成功转型,为孩子们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常娜,曹辉.“互联网+”背景下O2O教育生态圈及其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

  责任编辑:付惠云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