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策略
作者:陈海东 李朝军

  摘 :本文是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典型案例梳理当前有效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实践策略。通过行业专家推荐的方法进行案例的目标征集,分别在全国遴选了经济发达地区、一般地区、偏远薄弱地区有代表性的部分典型案例,并从学校发展实践、区域推进举措、乡村教师支持、教育供给侧改革、教师培训与校本研修等进行分类分析,最终形成当前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基本做法与典型策略。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教学能力;中小学教师

  “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这是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提出的内容,这既是“互联网+”背景下国家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面向未来教育的展望。无论是教育现代化、推进素质教育,还是教育公平、区域均衡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已成为关乎学校教育质量与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成为关乎每位教师个人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真实案例分析,来研究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实践策略。案例均来源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的专家推荐与遴选,分别考虑到了不同地区经济差异、教育资源的均衡状态、学校学段类型等属性,我们从近百个案例中做了精心筛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区域的真实状态。期待通过有代表性案例的梳理总结与理性反思,提炼出有价值的参考策略,给更多的教育同仁以启示与借鉴。

  策略一:基于应用促进与有效激励的教师研训策略

  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并在应用中逐步熟练从而形成自我特色的过程。课题组研究发现,在很多好的做法中,主导者在设计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相关培训或应用机制时,会充分考虑基于现实的背景差异,尊重一线教师的原有习惯,考虑实效性较强的教学应用关联内容,通过提升兴趣、解决问题、感知受益等策略来促进教师自我学习。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分层分批推进,完成培训目标。

  如福建省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通过开展进阶式的线下线上混合的信息技术研修方式来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学校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开展实际应用的调研,建立基于问题的主题培训内容,实行进阶式线下与线上结合的个性化研修。通过教师自主选择想参加培训的内容主题,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教师参训的动力。

  上海曹杨实验小学以培训机制为切入点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是基于分层分批推进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校分为集中培训(面)、项目培训(层)、选送培训(点)三个维度。建立专家组、教研组、技术组、保障组的管理机制。通过评选“十佳”好教师、感动校园人物、优秀项目团队和颁发“欣育奖”等措施,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连为一体,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以激励机制推动教师发展。

  在整体推进的区域培训策略方面,四川绵阳市电教馆通过线下研修和返岗应用模式来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也是一个典型代表案例。绵阳市电教馆将全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细化为“线上学习”“线下研修”“返岗应用”“实践评价”四个关键环节,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便于市级、县级、校级活动分层、有序开展。线下活动要求有主题、有方案、有过程、有资料、有测评、有考核、有总结,引导教师将教研意识、成果意识和资源意识贯穿始终,确保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取得实效。

  策略二:基于育人本位的有效支撑与持续保障策略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最终落实到环境、课程、教学、评价等相关具体因素的体系化建设上。充分尊重教育本位,遵循教育规律,以明确的育人目标来建立环境与配套的应用支持,是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和学校品质发展的必然之道。基于校情与区域可用资源等特点,各地也自然形成了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差异化策略。

  上海长宁区天山一小以构建基于未来学习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教师研修平台)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形成了自己的差异化特色。该校以外语、艺术学科教学引领下的特色课程实施为保证,创设安全、舒适、快乐的环境空间,满足师生个性化、开放式、综合性的教学需求。在“未来学习中心”,每间教室甚至每一块区域都有相配套的信息技术支持,也形成了“智慧教学,关注体验”的教研特色。教师通过“中心”特色课程的建设,在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课程的定制和实施的同时,也实现了教师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北京十八中(方庄教育集群)是集团化学校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该校通过“互联网+集群教育”策略推动教师的专业自发性发展,建立了覆盖教学、管理、资源三个维度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在维度间建立了学习平台、集群资源库和分析系统。其中,学习平台包括云平台的选课系统、微课系统以及iPad的教学系统,云平台目前已建成了“5级平台架构+运维支撑体系”,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通过打通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诉求,着力促进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层次发展。此外,还根据年龄安排青老教师的结对帮扶,实行信息技术师徒制,并构建“互联网+”环境下教师人工智能培训的新模式等。

  充分借力,整合一切可用资源是一些规模较大学校,特别是集团联盟校的通用策略。借力内容包括联盟校资源、家长资源、企业资源、社区街道办资源、政府与专家资源等,最终形成价值驱动、利益共享的信息化环境和谐共建模式。特别是一些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科教室的建设等均需要借助多方面的合力,才能充分保障师资力量与硬件环境相互匹配,学校也通过充分借力来减少有限资金投入,保障设施设备应用的可持续性,最大化提升教育质量。

  策略三:基于课题项目的乡村教师支持策略

  目前,乡村学校依然是我国覆盖面最广的基层教学单位,受城乡条件差异与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影响,乡村教师在信息素养层面的提升差强人意,传统教育模式也严重制约了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课题组在研究中欣喜地看到了一些有效地支持乡村教师专业成长的信息技术支持模式,比较典型的有首都师范大学孙众副教授主持推进的云桥学院(农村教师与高校师范生专业互助平台)实践试点和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张秋玲教授引领的“中学语文素养植根工程”项目案例等。

  云桥学院项目的组织者将高等师范院校导师、师范生、区域教研员、一线学科教师、农村草根明星教师以及基金会志愿者等多方力量结合起来,依托移动互联网,为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村教师提供云端陪伴式专业发展服务,通过网络平台,面向农村教师开设“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技术促进英语教学”“面向小学STEM教师培训”等云端课程,成为架起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

  “智能手机在跨区域教师团队培训中的应用研究”是“中学语文素养植根工程”项目的一个代表性案例。该项目针对我国中西部“老、少、边、穷”地区教师信息素养低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不足、信息技术匮乏、教育理念保守、教师无力改进等问题,聚合大学学者、中学优秀教师及志同道合的语文教育志愿者等70余人,分为学术导师、实践导师、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四个层级,各自担负不同的职责,开展对偏远乡村教师的积极援助。由于偏远乡村教师所在的学校基本没有成熟的信息化平台,所以团队培训专家主要依托智能手机进行跟踪式在线指导,并将其与入校指导相结合,形成持续式的技术培训与专业引领。目前,该策略也吸引了许多一线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自发地参与对乡村教师的无偿援助,实现专业助教。

  策略四:政府供给侧改革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策略

  近年来,随着各地教育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探索的不断涌现,基于互联网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为教育综合改革注入了活力,成为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一大亮点。就目前各地的推进实践来看,北京市通州区的教育整体改革、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中心的双师服务、佛山禅城区的区域创客教育等做法很有特色,可以成为学习参考或启发借鉴的鲜活案例。

  北京市教委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并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全方位地调查评估、查找问题并分析原因,最终给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针对性举措。一方面,以智能教育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智慧学伴”为载体,在北京市通州区开展精准教研试点,借力北师大的学科专家优势,概括出各学科的学科能力二阶要素模型,从2016年9月开始统一组织学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学科在线测评,形成可视化数据分析报告。同时整合教师需求的资源,开展精准教研活动,通过命题指导、网络研修、听备课指导等活动与通州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高度融合,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和信息素养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另一方面,北京市教委委托北师大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搭建中学教师开放型在线辅导管理平台,开展双师服务。双师服务项目招募全市中学阶段中考科目(体育除外)教师,为全市初中生提供服务。学生可通过在线诊断获取智能推荐给他的教师,进行一对一的免费实时辅导与在线答疑,也可自主学习所选教师的微课程、加入感兴趣的课程直播等,实现精准学习。双师服务既满足了学生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也促进了所有参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广东佛山市禅城区也是教育局从供给侧发力,全面改善学校基础设备,率先开展电子书包、3D打印和创客教育等新型教学探索。禅城区教育局以区域创客教育为突破点,围绕可视化编程、DIY搭建及3D打印等前沿技术,融合岭南非遗文化,极力营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创客教育氛围。目前,该地区有3/4的学校开展了创客教育,建构了基于开源软硬件的区域创客课程——“创意电子”,部分学校还编印了校本教材,形成了系列的“文创”“科创”和“可持续发展(ESD)”特色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凝练出基于创客教育生态体系的“禅城模式”,即教育局对学校开展的创客项目持开放态度,只要学校提供的方案有创意,具备可执行性,便尽量予以支持,让每所学校的创客教育都有自己的特色。

  诸如此类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政府供给侧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如何科学定位政府应有的角色,如何更好地发挥出管理部门的主导、推动与服务作用,这是需要大家共同思考的问题。这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并及时总结,通过理性思考更好地提升政府部门的服务水平。

  策略五:聚焦于实际收获的单点应用驱动策略

  信息化高效建设与充分应用是优秀案例中的关键特性。在基础软、硬件建设方面,理性的设计者会充分尊重一线教师意见,尽可能把学校软、硬件环境的设计与建议权交给一线教师集体投票。其意义在于,能够让教师真正掌握应用技术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使之更有责任意识,从而更愿意在教学中尝试和钻研技术,当应用真正发生时,教师的信息素养会自然而然地得以提升。

  同时,为避免给教师形成压力与负担,信息素养的提升在局部可充分聚焦于一个点,让教师有明显的方向感和实际获得感,在此基础上逐步拓展,往往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珠海十一中结合校情探索了适合中学的NOOC教学模式。学校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模式开展非公开在线课程的教学,即提供面向校内的、在籍学生及家长或教师的在线课程。其举措是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教与学”智慧系统为主线,分别完成智慧教学分析、错题分析、微课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顺利推进“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态的实践落地。

  北师大附中则采用了利用微课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他们认为,微课制作与应用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其举措是各教研组以教学专题为单位进行整体设计,通过梳理和聚焦各学科核心知识点来设计与制作微课,基于数字校园平台建立校本微课程,从而带来课堂教学实施方式的变化。

  我们认为,学校和区域要解决的问题和达成的目标都很多,在无法面面俱到的情况下,聚焦于某一切入点,找到适合的突破口是有效之选。北京海淀实验中学定位于普适性的教师培养方式,以“互联网+STEAM教育”的教学实践为契机和手段,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上海市梅园中学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形成了聚焦于白板应用,促进英语教研,从局部试点的成功推向全局应用的特色。

  策略六:基于专家引领与问题驱动的促进策略

  从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中,研究人员发现,引领带动策略几乎融入到了所有的成功模式中,或是基于人的辐射引领,或是基于项目或事件的驱动等。同样,我们也发现,所有有效的针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策略一定离不开管理者理念的转变,他们会充分借力信息化促进治理模式变革,从单纯的管理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专家引领方面,青岛弘德小学是一个典型代表。该校领导班子依托自身信息化专家的优势,充分运用自身领域的经验和资源,为教师提供充足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学校以系列教学创新应用实践活动和比赛为抓手,形成全员参与的热潮。以课题研究为带动,培养教师的学术精神和指导实践的能力。学校在信息技术推进过程中并没有采取强制的培训形式,而是对常用技术进行基本培训后,提供充足而又适宜的环境与条件,让教师们自行尝试研究。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然而然地有自己偏向的技术形式和应用环境,并习惯性地将自己的成果和经验与周边的教师们交流沟通,由此润物无声地提升了教师的信息素养。

  在问题与事件驱动方面,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则又是另一典型案例。学校通过成立“互联网+背景下学校信息化综合提升研究小组”的策略来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质量,他们将问题作为小组的任务,由每一个成员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办法,将个人经验或学科经验进行小组分享,提炼共性,最终达到将问题“化整为零”再“由零化整”的解决目标。教师通过研究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无形中也促进了教学品质的综合提升。

  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有效策略一般会依托基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具体应用,会带有明确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本位,单纯为技术的学习而开展的培训效果甚微。受教师使用习惯的影响,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方式不可急进,应充分考虑教师现有的使用习惯,以众所周知的大众化软、硬件应用作为切入点,通过项目、课题或教学任务等达成信息素养提升的目标。教育的高品质发展与学校的现代化高效治理机制密切相关,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其教育教学能力展现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教育供给侧的改革层面,政府目标明确的聚焦式系统支撑与针对性的精准服务以及高校主题明确的教师发展项目会让一线教师直接受益,从而激发其创新活力。在教师信息素养的理论支撑层面,还有待进一步形成大道至简的相对客观的标准化测评体系。总之,当某种策略能带动教师主动学习与钻研,带来学生个性化成长中的笑容与幸福时,这种策略自然会得以持续而有效地推进,并形成一定的成果输出。相反,当教师带着抱怨或压抑,学生带着抵制或应付的状态来应对时,这种策略一定会最终失效。

  注:本文系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专项委托课题“互联网+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优秀案例分析”(课题编号:2017JSSKT004)的研究成果。

  (作者陈海东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研究员,课题负责人;李朝军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委会研究员,课题核心骨干成员)

  责任编辑:牟艳娜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