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
作者:王晓明

  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十年规划(2011—2020年)》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理念。作为现代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信息技术因其灵活性、生动性、高容量等特点,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宽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同时为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条件。“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对教育系统产生重大结构性变革而非渐进式的修修补补,方能解决长期以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效不明显的问题。”[1]基于此,笔者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及思想政治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谈谈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一、借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方式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教与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教与学的四个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着,它们之间具有内在的、密切的联系。”[2]可见,学习环境对于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不单是用来作为辅助课堂教学的工具,更重要的是用信息技术来营造、建构相应的学习环境,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3]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创设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学习。

  (一)发挥技术优势,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能够融视觉、听觉于一体,将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为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异彩纷呈的文化,体会世界文化的交相辉映,笔者以图代文,运用电子白板展示不同国家民族节日的FLASH动画,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如身临其境,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主动透视文化多样性,探寻多样文化蕴藏的共性特征与规律。信息技术被运用到教育教学的场景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习带来了新的可能,极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使传统教育如虎添翼。

  (二)“互联网+”课堂,实现学生参与

  传统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多只是用PPT代替板书,教学方式与课程设计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不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促进,学生的素养也并没有得到有效提升。将信息化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以生为本”。

  在“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课堂上,笔者将“互联网+”元素引入课堂,引导学生从青岛市政府网站上探寻政府的政务公开。学生点击查看网站“信息公开”栏目,相互交流,讨论热烈。探究完青岛市政府“信息公开”栏目,同学们意犹未尽,还一致要求关注“给政府写信”栏目,来进一步了解青岛市政府。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兴趣高涨,点击打开“政府信箱”,打开信件,发现政府部门对绝大部分来信都能在来信当天打开,并提交相关部门处理。从政府网站的“参政议政”栏目,学生惊喜地发现政府离自己并不遥远。从政府进行“民主决策”视角回顾我国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途径,进一步了解公民的“民主决策”,在关注政府网站信息的同时,与教材知识有效对接,形成理论认同。

  尽管课堂会有些脱离“预设”,但在“互联网+”语境中诱发了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课堂探索不断深入,这种超出预设的课堂教学,出乎意料却效果明显。随着时代的发展,掌握知识已经不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媒体素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也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更亲近,更有兴趣。更重要的是,在这样一种随机随时、没有教师刻意安排的正能量素材中,学生真实感受到青岛市政府的工作效率,而这种效率正是我们的“父母官”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体现。这样增强了学生对政治生活公共参与的热情和对青岛市政府强烈的政治认同,提高了青岛市政府在学生心中的威信。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学习不是由教师传授的,而是学习者的自主建构和发展。成尚荣在谈到核心素养时指出:“教学过程的实质是学习活动”。[4]互联网技术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封闭性,让学习资源的获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使学习活动呈现自主性、开放性、互动性的特点。“互联网+”时代呼吁灵活、开放、终身的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为学生搭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促进学生在思想政治学科学习方面的个性化体验和自主发展。

  (一)“优课”学习平台,实现学习个性化

  顾明远在《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一文中提出,“互联网为个性化学习、个别化学习提供了条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教师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学习计划”。[5]电子课本、微课、学科网络资源等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充了学习题材,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

  丰富且优质的课程,对于学生视野的拓宽、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岛市教育资源公务服务平台的建设已经完成,自2015年以来,依托“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优秀课例以共享课形式上传至平台,资源免费共享,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实现访问,这些优秀课例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资料。学生通过访问这些优秀课例资源促进其个性化学习,自己决定“学什么”。学校建立“云教室”,借助平板电脑、电脑、手机等终端,巧妙融入4D、VR技术,网路学习平台拥有覆盖全学科、全章节、全知识点的在线学习资源,所有教程以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相较于传统课堂,网络学习平台给学习带来的最大的变化是使学习不囿于特定的时空、特定的知识来源,能够满足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时间差异需求。笔者所教班级的一名学生,因腰肌劳损在家休养,她利用教育资源平台自主学习,通过QQ群与老师、同学远程互动,结合QQ群发布的每周学习任务和教学信息完成课程视频、课件的学习,借助在线作业获得平时成绩,学期末回学校参加思想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微课新思维,助力学习自主化

  微课作为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是指以视频的形式针对某一主题或知识点呈现的短时课程,是信息技术时代重要的教学资源。借助微课指导学生课前学习,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实现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的跨时空流动与交互。例如,在教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笔者运用CS6软件制作了“我了解的哲学家”微视频,通过不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诠释哲学家们的生平及思想,既简明扼要,又充满趣味性。课前,学生人手一份教师设计的问题导向自主学习任务单,结合微课视频完成自学;课堂上,合作学习,集思广益,突破知识难点,反思学习误区,积极参与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由传统的单向吸收变为立体多元化吸收。

  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组合甚至创造多种应用信息技术产品。微课可兼容语言与动漫、音乐与故事等元素,趣味十足,且微课方便回看,更可随时用于预习、复习或补课;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送,从而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学习的真实发生。

  三、利用信息技术,改进课程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的融入带来了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化,评价方式也应随之变化,否则难以体现思想政治学科评价体系对教与学的促进作用。与传统教学不同,信息化的教学评价形式需要对影响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建立恰当的模型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打破传统的以考试分数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将理念的革新与技术的改进相结合。

  (一)借助大数据,以评促教

  从纸笔测试向基于云计算的网络数据测试转变和发展,教育大数据为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提供了新路径。探究课上,在学生小组讨论时,笔者在一旁拍照,记录学生专注的探究过程,将学生专注的神态收入到笔者的手机画面中。待讨论告一段落,笔者利用白板交互系统播放自己用手机拍下的画面,一边展示,一边点评,及时肯定优点,纠正不足。这样可以增强评价的时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习题课上,笔者通过出题优APP在线检测,第一时间了解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及时评估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而“对症下药”;采用“个性化+自适应”式的评测体系,有针对性地为其推送相关试题,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互联网+思想政治”通过大数据的学情分析系统,帮助学生实现对问题的诊断和评价,实现个性化定制、个性化推送、个性化练习、个性化诊断。讲评课上,笔者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获得对学生的诊断性评价,将原本预计45分钟的习题讲评压缩为15分钟的难点释疑,其余时间用于小组探究问题解决;透过深度挖掘数据价值,笔者开展了“主观题解题路径”提升课,直击班级思想政治学科学习薄弱点。信息化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更多、更全面的数据,促进教师变革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以学定教、精准教学。

  (二)借助电子书包,以评促学

  大数据的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成长也不能简单地用纸笔测试的分数进行终结性地价值判断。科学的思想政治学科评价观追求学习过程与表现的持续发展,关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学生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扫码进入自己的电子书包空间,将自己思想政治课上、课下的学习探究过程及成果资料进行上传即可。电子书包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保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日常作业、主题实践、课题探究、纸笔考试等方面的资料信息,记录学生成长轨迹,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并在学期末对学生实施多维度、多层次的综合性评价。评价理念上秉持“学习就是评价”,而非“学习为了评价”,评价内容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评价方式上重视学生进步和努力程度,评价结果的使用上重视诊断和改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

  利用电子书包持续记录的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利用网络、计算机,实现对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数据的积累、分析、挖掘,既关注学生的认知领域,又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情感体验,体现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的过程化和发展性,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发展的过程。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科教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积极应对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与挑战,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充分、恰当地利用信息与互联网技术,整合各种资源,实现传统教学结构的改变,实现“教”中学向“学”中学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才能有效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切实提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2):58-62.

  [2]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0.

  [3]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4]成尚荣.核心素养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7-01-11(9).

  [5]顾明远.未来教育的变与不变[N].中国教育报,2016-08-11(3).

  (作者系山东省青岛市第九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付惠云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