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教育更应注重“立德树人”
作者:顾明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客观地讲, 世界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

  信息技术改变最快的是经济领域,对教育的改变则比较缓慢。因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有自身的规律, 不可能一下子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信息技术必定会影响到教育,会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虚拟 现实进入课堂,人工智能影响学习,革命将是不可避免的。至于这场革命怎么进行?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观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深刻分析了大数据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我 国实际对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做出部署和要求。对于学校而言,也应该加快数字化建设。 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数字化”的认识,教育工作者还不是都很清楚,还需要转变观念,不断地讨论、学习、研究。

  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技术创新影响到教学环境和条件,改变的主要 是教学设施。第二个阶段技术更加贴近教学应用,开发出适应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不同教育阶段需求的 教学软件工具。第三个阶段信息技术真正对教学产生影响,教学模式发生变化,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同时,在教育领域应用信息技术还要处理好三种关系,即“器”“技”“气”。“器”,意为工具、器具, 即硬件设施。不断发展进步的技术,如何适应并推动教育的发展,这主要依靠技术的力量。“技”,指应 用信息技术的技能,包括制作软件和应用软件的能力。对一般教师来讲,主要是要掌握使用已有软件的能 力。有些教师往往简单地把使用数字化资源和课件理解为教育信息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的优势—— 个性化、共享性、开放性等,也没有利用好这种优势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气”指的是内容及其包 含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很看重“气”,如“气魄”“气概”“浩然正气”,讲的是一种精神。机器 不可能代替人,它能改变教育的方式、方法,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会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沟通不可能用机器替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了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文中强 调学校不会消亡,教师职业也不会消亡。“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被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 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 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教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 这既说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已发生变化。学习不再是个人埋头读书,学生需要与同伴和教师共同学习。

  教师这一职业也不会消亡。教师是学生社会化交往的“第一人”,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通 过不断扩大知识、提升素养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 政策的优先事项”。尤其是教师在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情操、爱心等 精神世界方面,机器不可替代。对于人而言,其社会情绪、人际关系、人格发展很重要。信息时代的教育,更应该着重在这些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本刊专家委员会顾问)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