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内容  >  2017年第3期  >  综述
聚焦教学创新 走向深度融合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征集活动综述
作者:本刊编辑部

  2017年9月5 日,为期两个半月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研讨会论文征集活动”落下帷幕,评审结果正式揭晓。本届论文征集活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数字教育研究院和《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编辑部联合主办,得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校长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支持与热烈响应。活动期间,研讨会组委会共收到参评论文 937篇。经过初评、复评、终评以及论文查重等环节,综合评定出特等奖8篇、一等奖12篇、二等奖35篇、三等奖75 篇,优秀奖若干篇。下面对论文征集活动的评审过程以及参评论文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参评论文总体情况

  本届论文征集活动共设置“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字化课堂探索与创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案例”和“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STEAM 教育、创客教育等实践与研究”三大类征文主题。在参评论文中,有近50% 的稿件分布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与案例”类别,主题涉及“数字化教学”“微课”“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Pad 教学应用”“电子书包”等,而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字化课堂创新以及STEAM 教育的文章相对来说较少。这从侧面反映出了当前教师们主要是在现有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框架下应用信息技术,而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对信息技术助力教学方式变革与课程内容创新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还未有充分认识。

  在学科分布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冷热不均现象。参评论文多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上,占参评论文总数的60% 以上,美术、物理、历史和体育学科的论文处于第二梯队,约占参评论文总数的 20%,化学、地理、生物、音乐、政治等学科的论文相对来说较少,反映出数字化在学科中的应用并不均衡。从地域分布来看,参评论文已覆盖全国27 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按提交参评论文的数量多少排序,依次为北京、河北、黑龙江、广东、福建、湖北、浙江、安徽、山东、山西等。这说明数字化教学已不是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的专利,而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的关注和应用。

  二、获奖论文简要评述

  为公平、公正、透明地评审论文,研讨会组委会专门成立评审委员会,负责征文评审工作。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韦志榕担任评审委员会组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丁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荣怀、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祝智庭、人民教育出版社英语编辑室主任吴欣、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编辑室编审章建跃、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审顾之川等 15 名教育信息化专家与学科教学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在评审委员会的指导下,评审工作按照三轮评审的程序,从选题立意、研究方法、论述逻辑、实践应用、文字规范五个维度,对参评论文进行严格而认真的评审筛选。最后,所有入围获奖论文经过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检测,相似率不超过 20%的才有资格获得最终的奖项。整个评审流程严谨而规范,让真正优秀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

  从评审结果来看,获奖论文基本都具备主题鲜明、主线清晰、逻辑严谨、语言流畅等特征,所不同的是,与近几年所举办的全国大型数字化教学征文相比,本届论文获奖作品中已有不少教师能够做到从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出发创造性地应用技术,体现技术为教学服务的应用理念。这说明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实践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一)聚焦教学问题,让技术为教学所用

  很多获奖论文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从学科教学中寻找和发现真问题,并研究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教学问题。这样的论文不仅选题视角新颖,让人眼前一亮,还能体现出教师驾驭技术并在教学中智慧运用技术的能力,让技术真正为教学所用。例如,特等奖论文《小学英语“可视化”作业的实践与研究》,借助简单、易操作的“可视化”技术进行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探索实践,并提炼出操作性强、复制性高的新做法和新经验,切实解决了英语作业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一线教学实践有启迪和借鉴作用。特等奖论文《基于 BYOD的交际语境习作教学》从实践中挖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较强,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主题的结合较为适切,能够找准二者融合的结合点。

  (二)尊重认知规律,理论与实践相得益彰

  获奖论文的作者普遍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对教学理论和核心概念的理解透彻、到位,并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基础,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恰当地、有目的地、富有成效地融入技术,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特等奖论文《多媒体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微课设计》,作者根据语词与画面学习原理,以“三角形内角和”为例,提出了促进深层学习的微课信息呈现策略,并辅以案例阐释,充分体现了数学学科特点,符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注重论证逻辑,从表面贴合走向深度融合

  从逻辑层次上看,获奖论文均有一条明晰的主线贯穿,结构合理,论证过程严密且逐层深入,经得起推敲。用这样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和实践数字化教学,一定会推动数字化教学从表面贴合走向深度融合,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示范意义。例如,特等奖作品《信息技术助推语文阅读教学变革》,选题紧密结合数字化学习时代背景,以数字环境下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为着力点进行相关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创新,并结合大量的一线教学案例进行佐证,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共性问题分析

  由于参评论文的范围已基本覆盖全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通过分析参评论文,可以观察到全国中小学教师数字化教学的认识水平与应用能力,以及现阶段数字化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视野受局限,理论素养有欠缺

  从参评论文的整体来看,值得肯定的是,教师们的教学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大量论文内容单薄,视野不够开阔,对到底什么是深度融合、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如何把握信息技术应用的尺度等认识还不够到位,形不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反映出部分教师平常的阅读积累不足,尤其较少研读专家的专著,所以写出来的论文像在“闭门造车”。

  (二)喜好蹭热点,但缺少实质性内容

  有的论文初看选题很吸引人,主题契合当前教育关注的热点,如“核心素养”“项目式学习”等,但仔细研读就会发现作者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较为肤浅,自己还未曾深入理解它们的真正含义,就将其生搬硬套到论文里。还有些作者喜好用一些时髦的名词给文章“穿靴戴帽”,虚张声势,但论文的主体内容与这些“高大上”的名词并不匹配,没有太多实质性内容,或者还在老生常谈,无太多新意。这类形式大于内容的文章会给读者造成比较大的心理落差。

  (三)有横向无纵深,逻辑浅层化

  在探讨“多媒体教学”“微课”“Pad 教学”类的论文中,有一个普遍现象,那就是罗列。表现为,通篇采用并列的标题,论述多媒体、微课等给教学带来的益处。这说明作者在谋篇布局上较少运用层次递进式的行文结构,导致很多论文“千人一面”“似曾相识”。同时,也反映出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的应用浅尝辄止,并没有从一个个具体的应用点切入,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当然,在语言表达的规范上,参评论文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表述口语化、有语法错误、摘要和参考文献不规范,等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

  教学论文是教学实践的一个缩影。论文写作本身是一个梳理教学经验、提炼教学思想与模式的过程。这个过程于作者而言,可从碎片化教学工作中培养系统化思维能力。优秀的论文还会起到引领示范作用,给其他教师以参考与借鉴,促进教学优化与质量提升。研讨会组委会举办本届论文征集活动的目的也正在于此,2018 年组委会还将继续举办第三届论文征集活动,期待下届征文遇见更多精彩。

  责任编辑:牟艳娜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