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双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王屏萍
  “双课堂”顾名思义是指“两个课堂”,一个是在网络平台上开设的“虚拟课堂”,另一个是在班级教室中开设的“现实课堂”,所以“双课堂”在本质上是一种线上与线下学习紧密配合,交织进行的混合式学习。两种课堂各有特点,各司其职,两种教学过程在内容上根据需要相互补充、相互延伸、相互配合。“双课堂”教学以虚拟课堂为主,现实课堂为辅。通常的做法是:在虚拟课堂中展开一段时间学习后,上一节现实课堂的课。虚拟教室是学生读写的主场,现实课堂为更好推动虚拟课堂学习而存在。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尝试运用“双课堂”这种教学形式,以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勤于反思的习惯和数字化生存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信息化环境。

  一、利用“双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

  目前进行的“双课堂”教学正处于将核心素养理念与微观学科学习紧密结合的阶段,符合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而且迄今为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借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质性分析以及对于相关数据的量化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双课堂”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推进作用。

  2008年至2016 年,笔者利用“双课堂”进行了不同专题的教学尝试。教学方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课堂的限制,实现了以前难以做到的教学预设。

  利用虚拟课堂的特点去引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成为“双课堂”教学尝试的第一个着力点。2008年3月,笔者利用虚拟课堂实现跨学校跨班级组班,组织来自9 个学校的67 名学生学习“史传文学”专题。由于完全是自主报名申请,学生从一开始就对该专题具有一定的兴趣,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非常活跃。而虚拟课堂独特的学习方式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立足学生视角进行学习设计

  无论是传统的实体课堂还是虚拟课堂,教学设计都很重要。但是,教师在进行实体教学内容的课堂设计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将既定的教学内容顺利完成。限于教学时间,教师不可能让学生一一发表见解、提出质疑,也很难分辨出自己设置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学生是否感兴趣。

  针对传统的实体课堂,以往的教学设计虽然兼顾学情,但通常是立足于教师传授。这种方式在虚拟课堂上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学生对教师一厢情愿的提问根本毫无呼应,而只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才会自由组织讨论。这种表现一方面彰显学生希望自主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提示教师,真正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设计应该是立足于学生需要和兴趣的学习设计。

  (二)在分享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

  虚拟课堂强大的交互功能允许学生进行充分的互动讨论。在虚拟课堂上,各种观点首先都是作为推进大家深化讨论的资源存在,至于观点本身是正确还是错误反而被淡化了。我们在虚拟课堂的讨论中可以看到学生的多种合作方式。

  【学生1】为什么秦军回国之前要灭滑呢?一个小国,灭不灭还不都一样,构不成一个威胁吧?

  【学生2】灭滑而还。我委实觉得挺逗的,人家小国招谁惹谁了?偏偏就是地理位置不好,干吗偏偏挨着郑国?

  【学生3】前面看了同学一些关于秦军灭滑是给自己找自我安慰的帖子,我觉得观点还是不错的,但我还有一些自己的观点。

  【学生4】但从“灭滑而还”这四个字中也可以充分看出秦军的贪婪和残暴。

  【学生5】贪婪?在那种时代,那种情况下怎么能用现在大家的想法理解呢?

  【学生6】不是用现在的想法,它有意为之,意在何方?进而灭郑。这不是贪婪吗?

  在学生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有支持,有辩驳,有商榷,有反思,有修正,有吸纳,有的学生拥有了被尊重的成就感,有的学生收获着进步与提高的喜悦感,他们在分享交流过程中的乐趣远远大于对结论本身正误的重视,这样极大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并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三)在组织协调和自我梳理的过程中形成反思

  在虚拟课堂的论坛上,有时一个学生对某方面的精深见解和学习激情能够感染带动一大批学生,形成深入探究的氛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影响力,而且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不断回顾学习过程,形成学习策略。以下是两个学习板块的负责人组织各自的板块内容学习。

  【学生】…… 感激大伙儿捧场。目前,是时候贴近文本仔细研究了。本人带头,缄默调侃之口,深入文本之中。基于此,我想将本板块置顶帖子做一下调整,把“文化背景大扫盲”系列帖子作为板块的重中之重。请剥夺了置顶帖子的同窗们别闹情绪,希望大家在这段时间里多多发表跟文章相关的背景文化帖子,主要的侧重点当是“文学”专栏了。

  【学生】负责文化专栏的同学在做跨校的组织和动员,基于对前段时间同学们发言的问题进行了学法指导。这种反思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内容有见解、有情感、有方法,效果很好。

  这种变化在于:学生开始留心其他同学的发言内容,学着在总结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或者再深入挖掘,或者提出反驳。学生的发言开始变得有理有据,有针对性;同时,在相互借鉴中,学生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运用材料来分析问题,同时也在体会材料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把问题简单地摆出来,或者内容空洞缺少生气。

  此外,每当经过一个学习阶段,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整理自己的网络发言。学生能够从自己一系列表现中透过表面,发现自己的语文学习问题,并表现出希望尽快解决的积极性,这实在难能可贵。

  2008 年的“双课堂”专题学习极大地影响了笔者的教学观念。“双课堂”让教师看到学生能量的无穷,更让教师懂得什么才是学习中的尊重。而教师只有真正尊重学生,才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师生才可能形成共同学习、合作探究的氛围,也才会获得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乐趣。

  二、运用“双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探索

  学习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会如何面对错误并且利用错误的契机获得提升的过程。2015年2—4 月,笔者又进行了新的“双课堂”专题教学。此次教学尝试的思路是从学生现存的实际问题出发设计学习过程,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推进过程中生发的新问题,通过不断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获得发展。

  (一)材料提升:学习材料要富有针对性

  笔者的学生写作语言问题突出,他们在作文中呈现的语言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口语化倾向或者是语言平淡,缺少文学意味。所以笔者选择史铁生的散文作品作为专题学习的阅读材料。教师提供的阅读材料大致有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基础阅读材料,包括10篇语言文学意味浓郁、反映史铁生对人生深入思考的散文。

  第二类是助读材料,包括内容与基础阅读材料相关,有助于理解史铁生及其作品的散文、谈话稿和书信。

  第三类材料是多角度研究作品的相关资料,以研究论文为主,便于打开眼界,引导学生从各角度开展研究。

  当学生写作实践中暴露出没有体裁意识,缺少必要文体元素的问题时,教师及时补充六部文体特色鲜明的作品。

  网络平台对于阅读材料的提供有充足便利性,教师可以将准备好的三类材料分批次上传,供学生浏览。毕竟几十万字相同版本的材料,在传统课堂上是难以提供给每一个学生的。再有,随着阅读的展开,针对学生暴露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新的材料,或深入,或纠偏,或发散。

  总之,专题所用材料都是紧密配合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学生哪里暴露出学习问题,教师就以此切入组织相关材料,并以此为凭借设计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模仿、学会利用材料,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任务驱动:学习任务要富有一定挑战性

  利用寒假20天时间,学生阅读了至少14篇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和5 篇研究论文以及书信谈话等助读材料,进行了基于叙述的写作实践(剧本、解说词和人物小传三种文学创作任选其一,要求文字量不超过10万字)。

  学生完成的阅读量和写作量都比较大,特别是对写作实践的字数要求对于高一学生确实具有挑战性。这个字数要求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考虑:其一,以写促读。对作业高文字量的要求必然促使许多学生大量引用原文,进而推动其大量阅读作品,也便于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其二,教师希望挑战学生的写作极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独特的写作经历。教师要求学生写作量不超过 10 万字,其目的并不在于限制,而是希望交给学生一个目标,让学生努力去突破自我。其三,让学生在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过程中充分暴露自己的短板,找到提升的方向。事实上,最终学生上交作业的平均文字量达到 62690 字,每个人都对自己有所突破。而且在回顾完成作业时几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对过程的珍惜和最终完成任务的自豪。因此,这次作业的经验是:只有学习任务具有一定挑战性,学生才能充分暴露自己的知能问题,教师才能发现促进学生发展的契机。

  (三)调整策略:论题设置要紧密贴合学习需要

  虚拟课堂的学习过程主要通过教师设计的论题和师生共同设置的主题来进行推动。论题设置的主导权在教师,因此整个学习过程的脉络和节奏其实由教师掌握。专题设计立足于学生确实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实行中会不断引出学生的各种学习困难。“双课堂”教学绝对不能回避这些困难,不应忽视个性化需求,而需要及时改变学习过程的设计,在大多数人存在困难的地方进行停留指导,在个性化需求处提供帮助,使学生不断突破障碍,自我前行,完成自我建构。

  三、“双课堂”对于学生学会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影响

  (一)“双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双课堂”的主体学习在虚拟课堂中进行,学生除了需要完成学习任务、与同学们进行互动讨论外,还要自行上网查找资料,他们在实践中进行着生动、立体、实用的“数字化学习”。三年的“双课堂”学习,充分证明了他们已经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搜索技能,不断提高处理信息(分析、筛选)的能力,借助互联网上的有效信息,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双课堂”教学实践,我们看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且不会一蹴而就。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体验、感受,然后模仿、反思并且调整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他们在虚拟课堂和实体课堂上受到启发后对某一方面的内容产生兴趣,课后会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而且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学生目标明确,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接力式的探讨,互相启发,深入研究。

  学生借助互联网的探讨发言在持续交流表达一段时间后发生了质的变化:发言字数大幅攀升,发言不再以疑问为主,而是以陈述为主。这既说明了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说明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前期以探讨交流为主,后期以独立思考为主),更标志着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确立。这种在教师设计组织下自然而然发生的学习渐进过程和良好的学习效果正是我们教学的追求。虚拟课堂学习中的引导过程和交流过程给学生提供了最直观的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模仿对象和学习经验。虚拟课堂超越时空的特点又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可以进行自我学习实践的空间,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利用SOLO分类理论——分析学生思维能力的变化

  完成了“双课堂”的一些实践之后,我们请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进行了科学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我们抽取了参与“双课堂”学习比较积极的五名学生,以他们从2013 年到2015年在论坛中发表的帖子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OLO 分类理论对其进行编码,来查看学生的思维发展趋势。通过分析,我们看到了这五名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可喜变化。

  图1 2013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趋势

  由图1可以看出,学生在2013年的思维表现相对不稳定,但从整体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层次逐渐由低到高,具体表现为前期的分数主要在3 以下,后期的分数在3以上(12 月份以后分数值降低可能是因为临近期末,学生的帖子质量受到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在利用论坛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对问题的认识逐渐由片面理解到深入剖析,思维由单一走向多元。

  图2 2014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趋势

  由图2可以看出,学生在2014年的思维表现相对稳定,大部分帖子所反映的学生思维层次比较高,分值在3以上,并且大部分的分值处于 5。由此可见,相比于2013年,学生在2014年度的表现更佳,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而且呈现相对稳定的态势。

  图3 2015年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趋势

  由图3可以看出,2015年的变化曲线比以往两年都要平稳,分值均在3 以上,可见学生对问题的认识角度多样,程度加深,同时可以看出参与了三年“双课堂”学习的学生,其思维发展逐渐保持稳定,并且停留在较高的层次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双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必然成为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实践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强大动力,可谓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问题。

  总而言之, “双课堂”教学由于虚拟课堂的介入,对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乐学善学、勤于反思、数字化学习确实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尽管我们的“双课堂”教学实践和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无论是手段、框架,抑或是学习的阶梯设计,都有待完善、深化,但是它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在诸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探索方面的优势已经深入人心,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为我们所生存的时代而学习[M].洪友,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褚宏启,张咏梅,田一.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中小学管理,2015(9).

  [3]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9).

  [4]拉塞尔·L.阿克夫,丹尼尔·格林伯格.翻转式学习:21世纪学习的革命[M].杨彩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段烨.学习设计与课程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6]约翰·B.彼格斯,凯文·F.科利斯.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 ,张洪岩,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付惠云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