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语文专题学习
作者:张秋玲

  摘  要:语文专题学习是模块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它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语文专题学习利用互联网思维重建课程结构与内容,它解决了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语文专题学习;教学生态

  语文专题学习是模块课程理念引领下的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简称(下文简称“专题学习”)。作为语文教学困厄的突围之举,在全国已成发酵之势。它是对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也是呼应当下高中课程综合改革,顺应高校招生方式与制度的变革趋势,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教学生态环境,对语文教学改革中相关理念的实践探索,是以语文学科为轴心重构高中课程模块(专题学习、创智学习、文化研习)中的一个模块。

  一、语文专题学习的界定

  专题学习以言语思维“根株种苗式”的发展模型为理论基础,建构了以“思维为主线,读写为两翼”,纵向垂直贯通,横向跨学科融合,阅读文学经典,有序发展学生“读—思—写”能力的课程模型。专题学习针对学生生命成长和学业表现中遇到的、能通过阅读和写作予以解决的真实问题,选择文学经典中那些适合高中生阅读水平与认知能力的作品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设计、有思考、有表达的专门研读和探究,得出符合常识、情理和逻辑的探究结论。最后,学生再把探究过程、探究方法和探究结论写成具有一定规范性、专业性、学术性、综合性的探究小论文或文学作品。

  (一)1929年的“专题研究”

  “专题”最早出现在1929年《高级中学普通科国文暂行课程标准》第二节的作文练习中:“作文练习,包括读书笔记,专题研究,游览参观的记录……”[1]然而,随着现代语文教育近百年的演进,“专题”这个词语被淹没在了无数时髦的教育口号之中。今日再提“专题”,同百年前的说法相比,其内涵与外延均有了不小的突破。百年前的“专题”,是指围绕教师指定的书籍,进行资料搜集并撰写研究论文的学习模式;今日所说的“专题”,是一种置于互联网生态环境中的教与学。它基于个体研读,发现问题、不断追问、持续跟踪,借鉴、参考他人研究思路,在教师有效的帮助下,探寻问题解决路径,寻找问题解决策略的自主学习。“自读质疑”“泛读导引”“原著研读”“互文比读”“定向—拟题—写作”[2]是教学实施中的五种基本课型。

  “专题”虽然历经百年,但“问题意识”“读写一体”“完整经典”[3]的理念却一脉相承、一以贯之。“专题”的古今差异是:学习起 点、资源载体、学习时空。今日的“专题”,起 点不是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而是学生在研读特定文本时生成的个性化探究问题。它还接入了百年前没有的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一方面解决了学习资源易得的问题,一方面打破了既有的物理时空,建立了四维时空——虚拟教室,师生在虚拟教室中变成了共生体,学生拥有了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强的个性和更多的话语选择权。

  (二)哪一个专题学习

  “专题”不是一个新词,也不是一个新概念。如同“课程”“学习”“知识”这些普适性的概念,会因不同的研究而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在语文学科研究领域,与“专题学习”相关联、相类似的还有主题阅读、书册阅读、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批判性阅读等。我们也一直在梳理这些“×× 阅读”与“专题学习”的差异点:立足于学生真实问题,进行真正、有价值的自主学习;“言语思维”“完整经典”“专题研读”“读写一体”“网络平台”“随学而教”[4]等是专题学习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及各类“××阅读”的本质特性。

图1模块课程·专题学习的课程形态图

  在语文专题学习的语境中,专题是语文学科模块组合的一种教学单位和组织形态,是基于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和技术手段研发的一种新型课程模型。它以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策略、思维品质中亟待解决的“根问题”为内核(如图 1),筛选、整合学习材料(图中箭头向内的文本),利用互联网即时、交互、联通、存储的功能,运用发现学习和随机介入的教学法,实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个性化学习。增益学生心智、养成精神品质、积淀生命智慧、发展“辐射—聚合”立体言语思维是它的课程目标。这种结构以自我实现和问题解决为导向,从核心问题出发,像蜘蛛织网一般一圈一圈地向外扩展,核心是思维能力,中间是基础能力,外围是实践能力,表层是生存能力。

  可见,“专题”是早就存在的语文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益智型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对已形成的研究结论进行适应环境与时代的随时更新,也能将学生自己新近的经验、建立的信念、发生的情感自然地附加其中,从纵横两方面将学习内容及学科知识进行整理、归并、提炼与升华。纵向上,以结构的螺旋上升为指向,走“积极前行,循环上升”之路;横向上,以知识的相互联系为指向,走知识逻辑、学的逻辑、教的逻辑统一体现之路。我们的研究只是在秉承原意的基础上,加载了符合移动互联网教学生态环境的学习特征和知识特性。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与知识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时代,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更多的信息,而是因为它改变了信息和人的二元关系,改变了智能终端与人的物我关系。它把人变成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又把智能终端变成了人身体的延展部分,为信息时代的知识重构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移动互联网已使得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的边界愈来愈模糊。虚拟空间将原有的三维空间拓展成四维,人类的生存空间也由一元的物理空间演变成了物理与虚拟交叠的二元空间。虚拟空间融通了学习的物理环境和学习者的心理环境,使三个分离的时空能够即时地因一个时空的运行而唤醒另外两个时空的参与,这些关键因素的改变必将倒逼人们重新思考与界定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和知识特性。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

  学习是依据一定的目的或需要,获取一种新知识或掌握一种新技能的心智活动。80% 的学习是通过阅读进行的,一个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取决于阅读能力的高低,阅读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因此,以阅读教学为核心的语文学科必须思考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是什么。

  互联网出现以前,学习是通过阅读或聆听来更新知识、增益智慧、丰盈生命的,这个时期的学习以知晓知识是什么为重点。互联网出现以后,学习不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知晓知识是什么,而是被重新定义。学习被定义成质疑、探究、决策、选择和取消选择的过程,发生在主动获取知识和体验知识的那一刻,这些知识正是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时不可或缺的知识,常用评估手段监测学习是否已经发生。“学习是建立网络的过程。结点是我们能用来形成一个网络的外部实体。结点可能是人、组织、图书馆、网站、书、杂志、数据库或任何其他信息源。学习(事情在这里变得有点难以对付)的行为之一是创建外部网络结点——我们在那里连通并且形成信息和知识源。发生于我们头脑内的学习是一个内部网络(神经)。学习网络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建立的一种(知识)结构,而建立这种(知识)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持知识的时代性,持续获得经验,以及创造和连通新知识(外部)。并且,在连通和建立理解模型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学习网络理解为存在于我们心智(内部)中的结构。”[5]28私人定制、按需所学、随学而教、不确定性正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见表1)。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特性

  简单地说,所有的知识都是信息,但并非所有的信息都是知识。过去,人类面临的是知识不足的难题,知识的生产权掌握在少数精英手中,学习就是复制、记忆、再现已有旧的信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则是一个信息过剩、快速衰减和周期缩短的时代。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人都成了知识创造的参与者,“知识在哪里”正代替“知识是什么”和“知识怎么样”,知识的传播已由单向流动转为多向连通,连通性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的基本特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知识突破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线性组织、层级结构、单向流动,走向了多样性、自治性、交互性和开放性(见表2)。尽管人类的回忆、存储和意义生成的生理结构和化学过程仍与数百年前类似,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们已经无法获得比自己所能处理的信息更多的知识,全球化背景下,知识量极速增长的同时其寿命也在迅速衰减。对许多学科来说,知识的预期值已经从几十年、几年的生命周期,降低到现在的几个月、几天,甚或几个小时。然而,今天的教育仍在用昨天的经验解决今天的问题;今天的学校仍在用工业时代的教学方式,培养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少有教师意识到学生作为知识的创生体、存储体和传播体日益表现出来的深度、自治、开放、交互、探究的学习愿望,他们的原生学习力已在移动互联网的双向或多元的交互中本能地拒绝接受第三方单向传递的信息。他们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创造知识的权利,他们不再愿意让教师替他们思考,他们渴望读到自己想读的,听到自己想听的,他们只想要感兴趣的那部分知识并且能通过自己的思考连通、重组它们。

  三、移动互联网教学生态中的专题学习

  移动互联网对学校教育的渗透已成为一种趋势。与10年前、50年前、100 年前相比,移动时代的知识创生、情境、特征、组织、结构、传播,已经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利用互联网思维重建课程结构与内容无疑能使语文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专题学习与互联网的联姻,经历了自建校园网(家园网)—租用网络学习平台—博客加 QQ讨论群—移动智能终端(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阶段。如今,之所以将专题学习加载于智能手机终端,主要考虑到智能手机的便捷性、易获得、低成本、4G 网络的高覆盖率等。在此,简要说明智能手机终端的各类免费软件对专题学习所做的技术支持。

  (一)问卷星

  问卷星主要用于专题设计之前的学情研判,借助事前编制的针对性问卷,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学情,确定专题方向。

  (二)微信+QQ群组

  微信+QQ 群组是专题学习实施、推进中问题研讨、多向交互、个性学习、一对一资料推送和传递的便捷空间。这个空间可随时为需要的学生推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线上的多向反馈、分享交流,教师可以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学帮扶。

  (三)在线阅读

  专题学习能在相同的单位时间内,使学生的阅读量和写作量数倍增加。据统计,一个专题的阅读量少则几万字,多则十几万、数十万字,写作量少则几千字,多则几万字,这两个“量”的增加唯有依靠学生的在线自主阅读才有保障。在线阅读有别于传统纸质书籍依先后顺序排列的线性结构,在线阅读有很多个不同的下一页,所有的知识点都是通过一个个界面来呈现的,每个界面都有很多个跳转的可能,你不知道你将看到的下一个知识点是什么样子,下一个知识点可能与这一个知识点有关,也可能完全无关。正是这一个个的未知,不断牵引学生进行持续的追踪阅读与写作。

  (四)雨课堂

  雨课堂致力于为教学过程提供数据化、智能化的动态信息支持。专题学习中,这款软件一方面可将教师使用的课件同步到听课者的手机上;另一方面又能根据教学推进及时采集个体学生的学习信息,决策是否需要改变专题方向、调整专题内容和推进速度。

  (五)百度网盘、云服务/QQ空间

  百度网盘是专题学习的公共空间,云服务/QQ 空间是专题学习的个体空间。教师在做专题准备时,需把学生有可能用到的学习资源分类、分层存放在百度网盘上供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行取用。资料的形式、材质、载体可以多种多样,音频、视频、纸媒、图片、电子书、数字化等均可。

  云服务/QQ 空间,多是学生自我设置、独自管理、需要权限的个性化私密学习空间。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存储在此,形成一个独具特点的个性化数据库。除存储之外,学生也可与“学友”分享自己在某个时段的学习思考。云服务 /QQ空间管理权限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即便是教师,如果没有授权也无法进入这个私密的独立空间。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在观摩了数节“专题学习”现场展示课后,对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研发的专题学习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教学推进过程中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达到了随学而教的无缝转接;学习社区概念的融入,使得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因相同的兴趣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的解决路径与策略;解决了互联网信息的无限性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性的矛盾,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蕴含了翻转课堂的理念与功能,是一种超越了翻转课堂、双师课堂、面向未来教育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86.

  [2]张秋玲.模块课程的五种基本课型[J].语文建设,2012(10):28-31.

  [3]张秋玲.把语文教学引回自己的家园——走进吴泓“语文研究性学习常态化”实验的逻辑思考[J].人民教育,2010(22):32-36.

  [4]张秋玲.语文专题学习设计指导丛书——筑梦桃源觅津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

  [5]G·西蒙斯.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詹青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文教育研究所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付惠云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