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互联网开展名著阅读专题教学
以《西游记》阅读专题教学为例
作者:张 彪

  摘 要:本文以《西游记》名著阅读专题教学为例,探索在“互联网 +”背景下进行名著阅读专题的教学方法,把名著专题教学建立在线上线下的双课堂上,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质疑为基础,引发学生的思考;以思维训练为目标,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结合,从而有效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名著,理解名著的精髓,发挥专题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名著阅读;专题教学;“互联网+”

  当前,互联网作为资源平台、学习工具、交流场所,已逐步应用到教育领域;又因为互联网的即时、便捷、灵活、开放等特点,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诸多便利,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青睐。

  那么,如何有效地将互联网的优势融入专题教学呢? 名著阅读专题作为初中语文课的重要内容,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有限的课时内,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专题的学习兴趣?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专题阅读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名著作品的内容和主题?笔者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了《西游记》名著阅读专题教学的尝试,效果良好。

  一、名著阅读专题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兴趣

  根据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Dale)“学习金字塔(ConeofLearning)”理论,越是通过“小组讨论”“做中学/ 实际演练”“教别人/马上应用”等方式学习,效果越好。因此,在名著阅读专题教学中,调用丰富的资源,设计系列活动,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一)活动一:“品析卡”填写

  学生通过活动任务设计,梳理作品人物关系,初步感知作品内容。“品析卡”是为了梳理作品的人物、情节而专门设计的读后总结的表格,目的是通过表格中栏目的填写,引导学生回顾作品重点内容,梳理人物关系,形成连贯的结构体系,把握名著的主题内容。

  针对《西游记》阅读专题,基于学生对小说的初步阅读,教师设计了填写“品析卡”的活动。通过初读《西游记》,整体了解全书的内容和情节,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内容和情节,填写“品析卡”表格,完成对名著《西游记》内容的初步整理。

  “品析卡”的填写,借用互联网论坛,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评价、反馈及时、显性的特点,发挥互动优势,学生把填写的表格发布在网络平台,学生到网络平台欣赏、点评、点赞,可以即时反馈到“品析卡”作者的系统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数据,整理出热门帖子和优秀作品,作为对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教学活动的激励。

  (二)活动二:百题竞赛

  通过活动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名著内容的细节,通过自出题,形成常识题库,丰富学生的认知。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专题活动设计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西游记》中的一些重点常识,并立足于名著原文,设计一些选择题,这些题目可以在同学间相互交流,互相补充阅读时的盲点,然后班级筛选出质量比较高的题目,形成测试卷,在全班开展“西游记百题竞赛”。

  “百题竞赛”活动,从学生阅读名著内容、自命题、互相交流,到自选题形成题库,再到自组题形成试卷,整个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试题侧重在基本内容、基本常识方面,明确名著的重点,借助互联网平台,发挥其开放性、便捷性特点,使学生成为名著阅读活动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三)活动三:“大画西游八十一难”展览

  通过活动任务设计,梳理作品的情节,抓住重点。在学生既关注了情节,又关注了细节之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画出唐僧从长安出发一路上遇到的“八十一难”,要求学生既要明确地点、遇到的妖怪,又要标出妖怪的法器(兵器)以及如何降服的内容,等等,引导学生在长篇阅读中不断地进行提炼,形成结构化的阅读思路,巩固全书的重点内容,初步形成对全书内容的认识和把握。

  开展“大画西游八十一难”的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西游记》的故事情节,理清原著的重点回目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即可把所有作品发布到互联网上,学生可以直接到网络平台欣赏,借助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展示各组作品的同时,引导学生一遍一遍地复习、强化名著中的重点故事情节,梳理出前后脉络,形成更深的印象。

  (四)活动四:拍摄某一回目的微电影

  学生通过活动任务设计,深入重点段落回目,形成自己的认识与理解。从初读《西游记》,到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以忠实原文为前提,拍某个回目的微电影。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微电影的编剧、拍摄、表演、配音、后期制作等环节中,学生们在“必须尊重原著”的前提下,解读作品,思考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演绎对作品情节的认识与理解(如图 1)。

  图1《西游记》微电影拍摄剧照

  微电影的拍摄与展示,侧重引导学生回到原著内容中,深入把握情节,细致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团队合作,展示小组对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

  借助互联网平台的灵活性,学生广泛收看,并且可以点评,通过网上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影片,最终学生看到的是各个班级小组拍摄的尊重原著回目的一部部影片的呈现,这样学生对整本书内容的认识会更加深入。

  名著阅读专题活动的开展,一般通过线下实体课堂为学生布置任务,明确活动要求,然后通过线上虚拟课堂(小组合作等方式)开展活动,发挥“互联网+” 即时、便捷、灵活的特性,激发学生的自主性,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对学生进行集中引导,从而形成名著阅读的共同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借助互联网进行展示、交流。

[video:2017-2-借助互联网开展名著阅读专题教学]

  二、名著阅读专题以质疑为基础:引发思考

  “学贵有疑”,在名著阅读专题教学设计中同样也是如此。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质疑,是对名著内容深入思考的体现,提出疑问标志着阅读由了解认识层面,深入到整合信息、综合思考的阶段。

  在名著阅读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引导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细致地分析问题,良好地解决问题。

  第一步:做好专题教学的前测——课前问卷调查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教师问卷调查,引出学生的质疑。以充分的名著阅读和活动为基础,名著阅读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本身,引导学生整理在阅读中产生的疑问,无论是情节上,还是人物形象方面,只要有疑问就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在上课前,借助网络平台,教师对学生阅读《西游记》后产生的疑问做前期调查,学生课前在网络平台完成问卷。主要目的是引起学生对小说内容的思考。

  从小我们就特别喜欢《西游记》的故事,《西游记》的动画片、连环画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神话人物,无论是孙悟空还是唐僧,无论是猪八戒还是沙僧,抑或其他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你读了《西游记》原著后,有没有一些内容使你对某些人物或者情节产生了疑问、困惑、矛盾?请你写出来。

  仅一个晚上,一个班的学生就提出66条疑问,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考。紧接着,在网络平台上,学生自发地形成了互相解答问题的热潮,生成了160 条有效答案。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在进行前期调查时的兴奋程度。

  借助互联网,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的最佳途径。互联网的平台能面对所有学生进行反馈,能关注到学生的个性需求,对学生的一些阅读疑惑更有针对性,这样教师可以对学生阅读情况准确把脉、诊断,教师根据学生的网上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的调整,采取更适切的教学策略。

  第二步:做好专题教学的前期酝酿——互帮互助解决疑问

  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教师探究分析问题的微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提出疑问后,教师又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了《美猴王到底美不美》的微视频,视频中展示了教师在面对自己提出的疑问后进行的一系列探究,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并总结出探究疑问的思维过程。

  于是学生按照微视频的方法,解决了很多同学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教师解决疑问的方式,并引导学生认识到阅读名著,要整体思考把握内容,通过“提出自己的疑问—回到重点回目—勾连前后情节—具体分析—借助网络文献—得出结论”的方式,形成自己的理解。

  这种方式是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学会独立思考,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后期的网络监控来看,学生把这个含有微视频的帖子浏览了1019 次,有效回帖44个,有效评论173条,可见学生对这个微视频的研读,对自己问题的解决,确实是下了不少功夫。

  教师借助网络平台发布微视频,学生模仿教师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专题教学从教师的“教”,侧重为“促进学生学习”。当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分析发布到网络平台后,就形成了多点对多点的学习场,在这个场中,学生既是问题的提出者,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回答者。借助互联网,全体学生与教师形成一个更加深入的思维碰撞的场所,在文字的交流中,更加有利于推动一些问题的研究和成果的生成,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名著阅读专题以思维训练为目标:深入探究

  名著阅读专题,在上课前充分预热和讨论后,我们在课堂上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引导学生立足于原著,快速梳理,形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展开依据文本的解读。

  通过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在充分占有海量资源的同时,有意识培养学生驾驭海量信息的能力,从名著的一些评论或者二级文献中了解专家学者的观点和主张,结合自己对作品的人物、情节、主题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对感兴趣问题投票的方式,形成合作探究小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现场检索文献,形成本组的研究成果。

  第一步:通过问题投票,形成探究小组

  我们还有一些疑问存在,你最希望进行探究的问题是:

  (1)沙僧的武器到底是什么?能体现沙僧什么特点?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歌词里挑担子的,在原著中到底是谁?体现人物什么特点?

  (3)唐僧到底啰嗦不啰嗦?分析人物形象。

  (4)取经路上,妖魔们与天神有关系的都安然无恙,与天神没有关系的都被打死了,是不是呢?

  借助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投票的方式形成课堂讨论小组,为线下实体课堂的组织奠定基础。在实体课堂中,有共同兴趣与探究方向的小组展开讨论,思维碰撞会更加丰富,组内成员会更有归属感和价值感。

  第二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形成课堂上的探究小组后,各小组利用课上的有限时间,按照微视频提供的“质疑—探究”这一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分工协作,形成合力,进行问题探究。

  整个讨论的过程,学生比较忙碌,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手里的电子书包,与同伴进行讨论,然后形成结论,短短的讨论时间并不能支持各个小组讨论出最终的结果,但是本环节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原著文本,结合网络平台的“海量资源”,通过阅读、比较、甄别、讨论、达成共识等环节,有效利用网络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结论(如图 2)。

  图2学生课堂讨论《西游记》相关问题

  名著阅读专题的课堂,重在生生间与师生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探讨,教师通过对学生讨论环节和思路的强化、规范,引导学生有根据、有方法地进行探究,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虚拟课堂学习,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碰撞,在小组中达成共识。

  第三步:小组发言,成果分享

  在小组短暂的讨论探究之后,在课堂上要进行的是讨论成果的分享,以小组为单位,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结论的分享,其他组的同学可以质疑,从而形成一种课堂上的思维碰撞。

  第一组研究的是“沙僧的武器到底是什么?能体现沙僧什么特点”这个问题。这一组的突出优点在于,全组成员能够把问题还原到原著的具体回目之中,能够找到具体描写沙僧兵器的诗词,并能够整体解读。

  第二组研究的是“‘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这歌词里挑担子的,在原著中到底是谁?体现人物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在发言后,这个组受到别组同学的强烈质疑,因为别的组的同学认为应该是猪八戒在挑担,因为原文有明确的描述。

  第三组研究的是“唐僧到底啰嗦不啰嗦?分析人物形象”这个问题。全组结合具体内容和前后情节充分阐释了理由,小组的辩证思维初步显现。

  第四组研究的是“取经路上,妖魔们与天神有关系的都安然无恙,与天神没有关系的都被打死了,是不是呢”这个问题。因为人员比较多,分成了三个小组,其中第一个小组整体讨论得比较深入。他们组认为,路上的妖精是分成三类的,一类是宠物类,一类是关系户类,一类是草根类,这三类都有不同的代表,除了这几类还有牛魔王等特殊情况,分类思维清晰,有明确观点,有理有据,得到了全体同学的认可。

  在这个专题教学环节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充分调用与名著相关的资源,有效地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简洁明确地进行表达。

  在名著阅读专题课堂中,最重要的是在教学现场的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互动,在发言与质疑环节中充分激活学生思维,围绕名著重点问题,形成讨论的焦点,为实体课堂后的线上虚拟课堂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源。

  《西游记》名著阅读专题设计,之所以把教学内容贯穿整本书的内容,是希望能探索一条基于整本书,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专题学习的道路。借助互联网优势,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把握名著专题的内容,进行认识与理解的整合,通过思考,形成质疑,并通过互联网解决问题。借助网络的同时,也引导学生能依据原著内容,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去粗取精,为我所用,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逻辑,也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研究能力,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王阿习.“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9.

  [2]郑桂华.整本书阅读:应为和可为[J].语文学习,2016(7).

  [3]吴欣歆,许艳.书册阅读教学现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4]伊塔洛·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M].黄灿然,李桂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5]哈罗德·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M].黄灿然,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6]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张秋玲.语文教学设计优化与重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8]顾德希.信息化教学前沿探索与实践——双课堂优秀案例集[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付惠云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