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数字化教学简史
作者:李宇韬

  “李老师,听了您《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实践案例剖析》专题讲座,我豁然开朗。我明白不能为了翻转而翻转,而应根据教学需要去设计翻转课堂。”“李老师,您以小学数学教学困惑为切入点分析为什么翻转,以‘三角形内角和’为例讲授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很接地气,很实在。” 在中央电化教育馆举办的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培训活动上,一些参会教师向我表达他们对这次讲座的感受。这些反馈让我欣慰:对翻转课堂的实践与思考是有价值的,基于案例的分析更能打动教师。“李老师,听了您对‘三角形内角和’微课和学生学习效果介绍,我也想试一试。您能把微课和学习单发给我吗?”当西藏林芝的藏族小伙子旺扎在 QQ里给我发来这条信息时,我再一次感到,基于实证数据的教学方式分析,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能够产生看得见的效果。

  一次、两次……每每听到老师们的肯定意见,我又多了一份信心与热情。驻足回望,不由感叹:20 年来执着追求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我用实践见证了融合发展的进程。

  起步: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技术融合

  1993 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了一名职业高中的计算机教师。职业高中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理解和掌握抽象的计算机原理及程序设计有一定困难。当我用一只粉笔在黑板上讲解 DOS命令与运行结果时,见到的是学生们一脸迷茫。如何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呈现,改变枯燥乏味的说教?1996 年,当计算机房安装了第一套大屏幕投影设备,抽象的命令说教终于可以转化为直接演示,学生们在我的示范下很快掌握了那些冰冷的DOS 命令。借助信息技术,很好地将静态讲授转化为动态演示,将我从教学困境中解救出来,应用技术改善教学的兴致更高了。我开始尝试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例如用Authorware 软件制作《计算机基本原理》中“文件管理”教学课件:用一棵倒过来的“树”帮助学生理解“根目录”“子目录”,用交互功能设计知识检测等。不久,计算机房搭建了文件服务器,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我用录屏软件将一些电脑操作过程录制为视频,添加文字标注,放入文件服务器共享给所有学生,让他们在需要时可以及时获得帮助。信息技术已然成为个别辅导工具。

  2000 年,随着多媒体教学平台走进中小学教室,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各学科中盛行起来。刹那间,中小学多媒体教学资源铺天盖地,信息技术成为辅助教学的主要手段。Authorware、Flash、Power Point等软件成为教师制作课件的主要工具。多彩的图文、动听的声音、炫目的动画,一度成为教师对CAI课件的追求。

  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化抽象为直观,化静态为动态,化单一表征为多元表征,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成长: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技术融合

  2003年,我同时执教小学信息技术与数学。自教小学数学的第一天起,一想到信息技术能让自己的数学教学与众不同,我就特别地兴奋与激动。随着Power Point软件功能的发展,Authorware很快退出中小学课件制作的舞台,Power Point 成为我制作课件的首选。一篇篇教学设计转化为直观、形象、生动的幻灯片,教师在教学中主导地位得以体现,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我的课堂我作主”。

  随着互联网走进中小学校,人们对CAI 的期望已不止于演示,无论是高校学者还是一线教师,大家都在探索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教学模式瞬间被推到风口浪尖,我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之梦也如壮美蓝图一幅幅展开。我 开始尝试开发基于Moodle、Blackboard的E-learning教学课程,开始用Dreamweaver和Flash 开发专题网站,并成为何克抗教授“跨越式发展”教学研究实验学校中的一员。有高校学者的引领和支持,我们获得了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支持,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开始在一年级数学课堂里实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坚持了两年。我向同事们展示网络环境下二年级数学《七巧板》教学场景,他们看到二年级学生专注地通过专题网站自主学习“七巧板”知识并用幻灯片展示自己的设计作品,不禁惊叹——这样的学习太神奇了,二年级学生能自己学习,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比一般教师还高。

  这一阶段,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资源环境来使用的,针对学习主题,以专题学习网站等方式,提供个性化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站自主完成学习的意义建构,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资源收集、查询及协作的平台。然而,由于网络、电脑等硬件设备、网络学习平台,以及适用的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这一阶段的技术融合多数止步于课题研究。

  目标:全方位的、深刻理解育人本质的深度融合

  2009 年,我调往中山市教研室,成为小学数学教研员。这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小学数学教师,观摩更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见所闻的教学困惑深深触动了我,教研员的责任感油然而生:信息技术如何全方位地促进数学育人?

  要实现全方位的技术融合,应从课程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三个方面推动教育的改革。深度的技术融合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为追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技术是内容、是目标、是环境。然而,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情况是喜忧参半。课堂上,师生与新技术环境的磨合、学习平台与教学方式的契合、技术的合理应用等一系列问题扑面而来。我们不禁思考:应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技术变革教学方式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是解决传统教学的弊病,那么,传统教学的问题在哪儿?技术可以解决什么?怎样应用技术?作为教研员,我开始审慎地对待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2014 年,“微课”“翻转课堂”走进中山教育,我们将“微课”作为突显教师个体教学智慧的载体,将“翻转课堂”作为教学方式变革长河中最靠近我们的那块石头。随着网上微课越来越多,人们对微课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有人视为作秀,认为它是“披着技术外衣的灌输工具”。多年的技术应用让我明白:技术本身并不会产生教学效益,让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技术的理解与运用。于是,我进一步分析数学育人目标和现有教学方式的弊端,以理性思维培养为切入点,探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微课设计。为了促进学生数学深层学习,我们尝试重构教学目标与教学流程,在实践中探索基于微课自主学习的“‘1+1’翻转学习方式”。几年间,我将自己的实践与思考梳理为一篇篇培训讲座的演讲稿,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案例,述说我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理想与现实、实践与探索、成功与失败。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从以知识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到以育人为中心,这样的融合,势必给现有学校管理、教学方式等带来结构性的变化,也为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带来了契机。20 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我的实践探索也随之不断跟进与深入。“回首向来萧瑟处”,不由得感叹:技术应用在不断发展,没有最终状态,只有不断的形成与变优化。坚持,不为名利所累,只为行进在发展的路上,在这一路上留下清晰的足迹……

  (作者系广东省中山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

  责任编辑:祝元志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