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的本土创新
作者:金 陵

  摘 要:翻转课堂在我国传播以来,已经成为实践者、欣赏者和怀疑者、反对者共同关注的主题,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中颇具活力的教学方式。本文从分析翻转课堂内涵入手,厘清翻转课堂概念,分析翻转课堂之所以成功的内在原因,并详细阐述微课程教学法这一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理论、方法与成效。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本土创新

  翻转课堂因美国林地公园高中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的创新实验而得名,由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在TED 的著名演讲而传遍全球。在我国,翻转课堂已经成为实践者、欣赏者与反对者、怀疑者共同关心的教育主题。

  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教学概念,对其内涵的理解还没有共识,需要在实践与理论的相互验证中深化认识。我们所研究与实践的微课程教学法,就是从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入手,在实践与思考的互动中,逐步创立起完整的将翻转课堂本土化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体系。

  一、研究:寻找三个关键点

  什么是翻转课堂?为什么要翻转课堂?如何翻转课堂?这是理解翻转课堂的三个关键点。抓住这三个关键点,就能成功翻转课堂。如果这三个基本问题搞不清楚,实践结果很可能南辕北辙。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回溯历史不难看出,翻转课堂源于伯格曼和萨姆斯在教学中的发现:学生不需要教师在教室里“喋喋不休地讲着课程内容”,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习。“只有学生卡壳了,需要我特别帮助时,才是他们真正需要我现身的时候”[1] 。可是,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老师可以求助”[2] 。于是,他们预先把讲课录成视频,让学生在家观看,“然后我们可以用整堂课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厘清他们不懂的内容”[3] 。这就是最早关于翻转课堂的设想,后来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步走向基于实验、探究和个性化学习的翻转课堂。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是把传统的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堂、内化知识主要在家里的学习结构,颠倒成为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前,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主要在课堂的学习结构。为此,我们这样定义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把传统教学学习知识、内化知识的空间时序关系颠倒过来,是一种以“学习知识主要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主要在课堂”为基本结构的教学方式,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应对未来挑战所必备的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4] 。

  (二)为什么要翻转课堂

  回答了“什么是翻转课堂”之后,紧接着“为什么要翻转课堂”就成为研究者与实践者必须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不同的学生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的时间是不一样的”[5]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填沟理论”,以证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十分重要且切实可行。

  所谓“填沟理论”,指的是学生在原有基础与掌握新的学习内容之间存在着一条“求知鸿沟”,学生必须下足工夫才能填上这道“鸿沟”。因此,只要学生在学习特定内容的时候花费足够的时间,就能掌握新的学习内容。如果没有花费足够的时间,则不能很好地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填沟理论”把翻转课堂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论证了让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时间掌握新的学习内容的必要性。这样,学生在课后花费自己需要的学习时间,去掌握新的学习内容,然后,回到课堂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

  实验表明,当学生先行在家学习而后来到课堂接受检测的时候,大家达到了较为接近的水平与层次。这样,在课堂上集中时间与精力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就有了实现的可能。事实上,这正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所要破解的难题,也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基。

  (三)如何翻转课堂

  我们认为,我国教育的社会环境与美国有较大差别,跟在美国后面亦步亦趋不是明智之举。只要深谙翻转课堂之道,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微课程教学法即是在充分理解消化翻转课堂的内涵之后,我们构建的以宏观课程微观组织、三大模块、参与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型(如图 1)。

  图1微课程教学法教学模型图

  其基本思路是:借助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和配套学习资源开展课前学习,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自己的步调学习。需要指出的是,课前学习取得实效以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会变得索然无味,此时必须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环节,则主要开展检测、进阶、协作探究和展示活动,自然完成了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实验:系统设计下的翻转课堂

  微课程教学法从重新认识微课程入手,把课程理论聚合到课程微观组织(单位课时教学活动)内部,并运用系统设计方法,让翻转课堂成功落地实施。

  (一)澄清误识,让微课程回归课程

  流行的说法把微课程等同于微课,这会导致把微课程降格为课程资源。我们认为,微课程是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环境下,将单位课时教学活动的目标、任务、方法、资源、组织形式、评价与反思等要素优化组合为一体的教学系统。只有让微课程回归到课程范畴,翻转课堂才能落实到教学的最基本单位。

  (二)变教学设计为学习设计

  传统的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为教师讲课或主要为教师组织教学所做的设计。系统设计则不同,其任务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有效的支架,是为学生学习所做的设计。微课程教学法的系统设计包含自主学习任务单、配套教学视频以及课堂学习任务单,合称“三剑客”,对应教学模型的三大模块。

  1.问题导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

  自主学习任务单用于学生课前在家自主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学生为达成学习目标所必须完成的任务的载体。其功能与一般意义的作业不同,不是发生在学习之后,而是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支架,要求体现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保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就能达成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强调问题导向。教学实验表明,问题导向具有两大特性:一是让所有学生都会自主学习;二是帮助学生举一反三,明理通达。参加实验的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常规作业方便学生观看视频时完成,但完成之后容易遗忘。问题导向的任务则不同,完成之后不容易遗忘。

  2.需求导向的数字化配套学习资源

  翻转课堂的课前自主学习质量,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配套支持有关。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教学视频。不过,微课程教学法并不满足于让学生看了视频再做作业的做法,而是以问题开路,引导学生发现式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借助视频的支持,厘清概念,理解原理或定律,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针对可能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学习任务,提供视频等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实验证明,这样做以后,课堂检测效果显著,因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满足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直接需求。

  3.渐次提升的课堂学习任务单

  由于课前采取“任务单+ 配套学习资源”策略,保证了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质量,因此,课堂上具备了进行教学方式创新的条件。课堂学习任务单一般采用四步法:检测、进阶、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展示活动(陈述、质疑、阐释)。

  检测是对学生在家自主学习质量的评价。进阶则贯彻“最近发展区”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新的提升。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 展示活动构成微项目学习,是微课程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关键所在,能够帮助学生深化认知,发展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团队合作、人际沟通、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多种面向未来的关键素养。

  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的成果必须进行展示。展示是学生对协作探究或协作创作成果的理性梳理,小组推荐代表陈述之后还要接受质疑,并做出阐释,属于深度学习。这会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感觉学习有深度、有魅力,又能体验到成就感。这是学生喜欢翻转课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变传统学习为参与式学习

  系统设计付诸实施,昔日作为课堂教学旁观者的学生,成了始终参与学习的主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从事发现式学习,再与问题背后的教师进行互动。脑科学表明,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时,困惑与挑战会引起复杂的感官输入,导致神经冲动,激活神经细胞的“树突”快速增长,形成神经元通路。因此,问题解决也就意味着“智力的增长”[6] 。

  在“翻转”了的课堂上,学生全身心投入。这种情境,常常令前来观摩的教师倾慕不已。正如埃德加·戴尔的“经验之塔”所揭示的那样:学习效果在50% 以下的,都是被动的个人学习;学习效果在70%以上的,都是主动的参与式学习[7] 。

  高质量的系统设计与微课程教学法独特的系统设计路线图有关(如图2)。

  图2目标管理的系统设计路线图

  微课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时,参透课标与教材。在此基础上,精准提炼要达成的目标。达成目标从教学目标转化而来,是学生学习应该达到的认知程度和认知水平。提炼达成目标之后,教师要设计与目标匹配的学习任务,用方法和视频“双保险”,支持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于是,教师完全可以预估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之后能否达成学习目标,进而设计课堂学习任务单。至于学情差异,已经被学生在家用不同的时间掌握同样的学习内容给化解掉了。

  微课程教学法构建了完整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体系。任务单在三大模块中具有灵魂和奠基的作用,决定着学生有没有可能达成学习目标,也决定着视频切入的“整合点”,还决定着课堂学习有没有可能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

  三、希望:成效与启示

  微课程教学法创建三年多来,实验情况良好。实验教师反映,从事翻转学习的学生性格更加开朗,他们爱好自主学习,在阅读理解、逻辑思维、言语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频次和提问质量、交往沟通等方面都有明显发展。

  教师发现,学生喜欢观看教学视频、喜欢按自己的节奏学习,课堂上对课前学习的检测效果也特别好。因此,他们得以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到对课标、教材和课堂教学方式创新的研究中去,从而在业务上日益精进。

  (一)中学:既发展核心素养又提升学习成绩

  参加实验的教师体验到,运用微课程教学法翻转课堂,学生作业量明显减少,但学生知识内化效果好,综合能力得到提升,核心素养的发展落实到学生每天的学习活动之中。而且,学习成绩一般比传统教学要好。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高中化学教师俞叶、江

  苏省木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马莉莉、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高中生物教师周苑、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苏州湾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董劲等,坚持翻转课堂常态化,不仅有效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发展核心素养,而且明显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包头市蒙古族学校初中部数学教师王珏琦,今年刚开始实验微课程教学法,就发现课堂检测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参与微项目学习时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这令他立志在微课程教学法的道路上“翻转”下去。

  典型案例来自周苑和俞叶两位教师创造的教学奇迹。两位教师坚持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坚持每堂课开展协作探究活动,她们布置的作业全校最少,学生的成绩非但没受影响,反而有很大提升。周苑执教高三生物,平均分在历次考试中都能高出平行班 10—15分,最大差距达到19.46 分,所教班级期末考试平均分全校最高。俞叶执教高一化学两个班,其中一个为“差班”,两个班级的化学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超过“好班”15分之多,90 分以上高分差不多被这两个班囊括。俞叶同时执教高二两个班,其中一个是化学成绩薄弱的艺术班,但是,在江苏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两个班化学学科通过率均为 100%。

  (二)小学:创意无限,精彩无限

  小学阶段的翻转课堂本土创新与中学同样精彩,所不同的是,没有沉重的“应试”压力,在小学阶段翻转课堂得以多学科、多学段开展。

  苏州市胜浦实验小学数学教师周丽擅长问题引导,擅长视频支持问题解决,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质量很高。课堂上,周丽善于组织生动活泼的检测、进阶、微项目学习,教学业务能力日益精进。

  苏州市翰林小学副校长王水丽所做的视频很会讲故事,能吸引孩子眼球,又善于用流程图指导学生梳理文本,课堂上首开协作创作、展示评价之先河,把语文学习演绎得丰富多彩,突破了语文“翻转”的瓶颈,其执教的《诺贝尔》《第八次》课例实录广受好评。

  翰林小学教导主任梁文洁执教《数字与信息》,在检测、进阶之后,以《我给好书身份证》为题,用中图分类法为图书编书号,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编得十分投入,展示、质疑、阐释精彩纷呈,很好地实现了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和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

  翰林小学英语教师浦亚琴创意“洋葱圈”互动学习模式,在《Unit 5 What do they do?》[8] 课堂中,学生围成一圈,转一个体位,换一个同伴,做一次互相介绍,把句型、单词、听说问答训练得滚瓜烂熟。

  微课程教学法倡导以思引领听、说、读、写,实现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谢峰、文萃小学语文教师刘洁、翰林小学语文教师赵卉分别在《春联》《江雪》《渔歌子》教学中,做了精彩的尝试。学生当堂就能完成春联、古体诗词创作。春联完成率 100%,五绝古诗完成四句创作的超过半数,《渔歌子》完成率94%以上。

  实验表明,学生身上蕴藏着巨大的学习潜能。教师的使命在于搭建支架、激发智慧。真正的文化传承,是从对春联、古诗、的理解赏析上升到对规则的抽象把握,并且通过创造诗意情境走向春联和古体诗词的创作实践,让优秀文化植根于学生思维深处,使之不仅欣赏古人古诗,也发现和欣赏本我的创造力。

  (三)实验的启示

  启示一:翻转课堂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看透教材、精准提炼达成目标、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不同学科、不同学段,只有还没有“翻转”的,没有不可以“翻转”的。

  启示二:三大模块的教学模型,根据学习理论、教育技术方法、认知发展规律创意,这是共性。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技术倾向,不同要素组合,会创意出不一样的精彩。翻转课堂不是想象中的没有互动、没有情感,相反,它能够超越传统,形成深度学习,丰富情感,学生的潜能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开发。

  启示三:实践出真知,创新破难题。微课程教学法创造了许多不可思议的案例,原因在于鼓励实践,拒绝空谈;鼓励创新,拒绝退缩。教师若认为学生不行,因而采用灌输方式,学生的学习潜能就会退化。相反,教师若相信学生天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潜能,采用问题导向、激发智慧的策略,学生就会越来越善于学习。

  参考文献:

  [1][3]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2]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斯.翻转学习:如何更好地实践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M].王允丽,译.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4]金陵.翻转课堂:本土创新的奥秘——微课程教学法视域[J].新课程|小学数学名师说课,2016(6):4-12.

  [5][7]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13.

  [6]伯曼.多元智能与项目学习——活动设计指导[M].夏惠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8.

  [8]浦亚琴.Unit5Whatdotheydo?第一课时教学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8).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电化教育馆原馆长)

  责任编辑:牟艳娜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