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习惯 加强管理 规范评价──谈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测评系统的开发
作者:张栩 陈贤杰

  笔者从2008年开始开发“基于小组合作的学生作品评价系统”,从教学实际需求出发,通过一线教师不断实践与反馈,除了保留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于一体的课堂评价功能外,新增了考试系统、签到系统、桌面系统、反馈系统、阶段测评等功能,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应用这些功能,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目前,开发团队已将集课堂常规管理、作品评价、学业测试为一体的多功能学业综合评价管理系统平台升级为“中小学生学业测评系统”(以下简称测评系统)。

  一、测评系统总体介绍

  本系统采用B/S架构,基于ASP.NET+SQL技术开发,运行时需要网络环境支持。系统分学生端、教师端和管理端。管理端可以进行初始化设置和大数据分析;学生端包括签到、上传作品、评价作品、获取个人成绩单信息、获取展示台信息、在线修改作品、查看课堂任务、推荐作品等功能;教师端包括建立主题、组织考试、桌面功能、反馈成绩、阶段测评系统等功能。系统板块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学习系统化,教师教学网络化,备课、上课、考试都可基于测评系统进行。

  在系统改版与迭代的过程中,我们根据实际教学的需求,着力于培养学生习惯,加强课堂管理,规范学业评价,对相应功能进行拓展,以此规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图1)。下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介绍测评系统的具体功能。

图1 系统结构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测评系统提供的学生签到 、电脑IP锁定、打字练习等功能,正是基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要求而设计的。

  1.签到系统。测评系统会在学生登录前做三项记录,即计算机是否正常、环境卫生是否良好、键盘鼠标摆放是否整齐。学生登录后,系统会自动记录学生登录情况,向授课教师及时反映机房环境及学生的出勤情况。签到系统同时结合IP锁定功能,获取客户端MAC地址及IP地址(基于WMI控件),可锁定客户端。绑定客户端和学生账号,可避免学生更换电脑或互换账号可能引起的作品互传、抄袭等问题,让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品的学习习惯。

  2.文字录入练习。文字录入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能,提高文字录入速度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课堂上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利用平台开展文字输入的日常训练。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后台添加相关文字内容,设置训练时间,在课前强化文字输入训练,加强现场巡视,对出现的指法错误及时纠正。系统会即时生成学生测试曲线图。学生可查阅自己的历次成绩,自我激励。通过每次训练,学生的录入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课堂尤其如此,如果教师用传统的方式授课,学生就有可能不认真听讲、偷偷上网甚至玩游戏,课堂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如何进行学习行为管理与监控就显得尤为重要。测评系统通过课桌系统、小组合作、展台推荐、考试系统,规范平时课堂常规及考试管理,运用灵活的手段来加强学生课堂行为的管理。  1.课桌系统。在课桌系统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桌位摆放进行虚拟桌面放置。学生登录后,系统会出现学生的头像。学生在系统上提交作品后,能直接打开作品浏览、点评。课桌系统还提供随机排放桌位功能,能查看当前课堂任务,查看课堂环境卫生状况、签到情况。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定义课堂表现条目,包括好评和差评,分别用不同颜色图标标注。

  2.小组合作。课堂上教师很难做到全面监管,小组合作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三人或四人为一小组,成员之间能力强弱搭配。教师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管理小组成员的学习。学生完成作品后,一经上交便可在各自学生端中查看小组成员的作品,并进行互评,小组长牵头开展组内互评和小组推荐。这就构建了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学习关系,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小组成员合作产生的优秀作品,可由组长推荐至展示台,面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教师也能及时抓住闪光点,组织全班点评。点评过程直观形象,针对性强、效果好,点评人与被评人都是受益者,师生“双赢”。

  (三)规范学业评价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不能有效收集学生作品,作业评价也只是随机口头点评,关注的只是个别作业比较好的学生,无法做到全面、持久、系统的跟踪与反馈。为此在设计测评系统时,我们从作品上传、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课堂表现、作品反馈等环节入手,形成过程性学业记录与反馈,使得教师规范学业评价变得更方便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1.多途径课堂评价规范学业评价

  测评系统具备上传作品的功能,上传格式多样。教师可通过系统将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按照一定的格式组织起来,分门别类保存。学生可以按照教师课前拟订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小组评价。系统会记录各评价标准条目的获星等级(优、良、差)。教师可获取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随时查看作品。桌面系统储存了学生课堂表现数据。这些都为规范学业评价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有利于衡量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让教师查漏补缺时有据可依。

  2.创建合适的考试规则规范学业评价

  获取认知变化信息和证据的另一种手段是阶段性的考试。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往往缺乏有效的考试手段或没有考试。考试不宜多,但不可没有。它是学生一个阶段学习的学业总结,是一段时间来学生知识能力是否提高的检测,方便教师掌握教学进度。测评系统整合了文字录入操作题、选择题和操作题。授课教师可以自行设置考试主题,还可以设置操作题、打字题、选择题的分值(满分为100分)。当设置完毕后,教师可自行组卷,分别从共享题库的打字题、选择题、操作题中筛选自己需要的题目或自行建题,并设定随机抽取数量,设定学生端显示题量。

  3.从成绩反馈规范学业评价

  学生考完试或结束一堂常规课,需给他们一张完整的成绩单,让他们对考试中或课堂中每一道题的得失心中有数。鉴于此,笔者将打字题、选择题、操作题的详细对错都汇总起来,并且将综合得分、综合评语用一张简单明了的成绩表显现出来。此外,还可以将每次的考试和课堂成绩单累计保存,形成档案,这是学业规范评价的一个必要内容,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参考。

  4.从学业阶段评价规范学业评价

  每一个主题都是一次成绩的综合评定,将某一个阶段的所有主题以列表形式放在一起,就能形成阶段性的综合成绩,例如形成一张期末总成绩单。教师可以自由选择起始时间,并任意筛选这段时间中的课堂主题或者考试主题,生成综合成绩单。系统将自动得到筛选主题的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以及每次主题的综合得分,教师可以方便地导出成绩单。

  二、测评系统的应用优势

  测评系统在象山地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完善,也在完善中全面推广。利用平台上课,已是象山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特色:不以定量评价为最终目的,在开放、交互、共享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中进行多元化的学业测评,在评中学、在学中评;强调学习习惯的养成,全面、客观地记录了学生的成长历程;实现了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改变以往孤立、单一、片面的测评方式,更合理地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仅检测学生的成绩,还检测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突破了测评过程的时空限制

  我们改变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考试方式,不再局限于某一次考试、某一次作业的成绩,而是将平时的每一堂课都纳入考查的范畴,教学围绕着测评而展开。课课皆“测评”,事事皆“测评”,每一堂课都有可能影响到最后的成绩。我们开展测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评价是为学习而服务的,以评促学、评教合一。利用网络平台极大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保障测评工作充分展开。

  (二)增强了对测评对象的人文关怀

  应用测评系统,解决了以往不考虑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忽略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态度、以统一标准搞一刀切测评的问题,增强了对测评对象的人文关怀,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来考察、来引导、来关怀。我们关注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以及在学习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成长性和发展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排出成绩。我们坚持以动态的眼光来测评动态的学生,以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的学生,在测评过程中融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更全面、合理地评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可发展性。

  (三)凸现了评价方式的灵活多样

  该系统实现了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各种不同的评价范围入手,从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效果等不同的评价内容入手,从基本技能、课堂规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不同的评价对象入手,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学业评价。在不同的评价环节中,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既是考察者又是被考察对象。坚持在评中学、学中评,做到学习和评价互补、学习和评价联动,以评价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以评价谋求学生的自我突破。把评价有机地融合到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来。

  (四)展现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测评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谁是好学生,谁是差学生,而是希望通过一整套完善的测评方式,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掌握基本技能,规范学习习惯,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认识科学使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习惯,让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手段。

  基于WEB平台的信息技术学业测评系统,从学生的日常课堂规范入手,记录学生的点滴表现,融合了课堂常态化管理,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旨在通过日常评价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以评促学、以评督学,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比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通过不断地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杨满福.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生及作品评价[J].广东教育,2004(7):34-35.

  [2]范宜,等.广州市海珠区小学信息技术发展性作品评价的调查和分析[J].广东教育,2004(7):35-37.

  [3]何俊林,等.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5):72-76.

  (作者张栩系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信息技术教师;陈贤杰系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

  责任编辑:祝元志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