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技术张力 促进深度学习
——谈小学数学平板电脑教学要点
作者:叶柱

  近年来,“用技术改进教学”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欣喜地看到,现代技术的有力介入,丰富了外在手段也重构了内部格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可能性。就在这股教学变革浪潮中,平板电脑(Pad)开始“登堂入室”,成为教学推进的重要辅助平台。笔者调研发现,基于平板电脑应用的小学数学课确实呈现出诸多喜人的变化,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围绕“学习资源的构建”“学习情况的反馈”“学习路径的设计”三个维度,阐述平板电脑技术支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注意问题。

  一、“学材”构建应充分体现“大容量”

  众所周知,数学课的讲授需要依赖学习材料来逐层推进。有了Pad 平台的强大支撑,学习材料的设计、组成及呈现便有了值得探索的广阔空间。笔者认为,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着眼Pad 技术的独特功能,来思考“学材”构建的相关事项。

  (一)“学材”预设须“扩面”

  曾经听过一节平板电脑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课尾,教师让学生借助平板电脑阅读“负数”的相关史料,随后分享心得。笔者发现,学生在平板电脑中所读的资料就是课本“你知道吗”的内容。既然如此,直接浏览课本材料不是更易操作、更省成本吗?所以说,此环节虽然在表面上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形式整合,但究其实质却是无效的。

  我们知道,Pad 应用平台是以互联网作为强大背景的。为学生提供更大信息量、更广视野面的资源是其“强项”。在上述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比课本所编内容更为丰富的“负数”史料传于平台,供学生在课堂现场自由地“海量阅读”,能弥补教材资源相对封闭及匮乏的不足,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打开崭新的视窗。从这个角度分析,既然教师决定将Pad 引入课堂,就应充分发挥网络作用及平台优势,让学习材料实现“扩面”。

  (二)“学材”使用求“开放”

  上面已提到,Pad 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对丰富的学习资源,这就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如果学习任务的设计及现场活动的要求依然趋向封闭、缺少空间,那么,不管多么丰富的学习材料,都无法“物尽其用”。例如,有位教师教学《年月日》时,每位学生都可以依托Pad 平台、使用Pad 调用“万年历”。显然,这种资源是传统课堂所不具备的。可是,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是“请用万年历统计2013 年至2016 年每年各月的天数”。显然,完成这个学习任务,不用“万年历”也能实现,教师只需给每个小组提供2013 年至2016 年的四张年历片就行。笔者认为,既然教师用心良苦地准备了“万年历”这一内涵庞大的资源,相应的学习要求就应尽力体现开放性、探究性、差异性。比如,可以提出如下活动目标。(1)挑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年份,记录每个月的天数。(2)观察天数的变化,思考并讨论:每月天数是否有规律?有什么困惑?(3)根据需要再找几个年份进行研究,验证规律,解答困惑……总之,基于Pad 应用的数学课,能够拥有“开放的资源”,就该强调“开放地使用”。

  二、学情反馈应辩证看待“全数据”

  听了很多Pad 辅助的数学课,每次都为技术的强大而备感欣喜。学生完成某个问题的探究后,可让其将思考过程梳理好拍照上传。教师利用Pad 同步收到作品,并即时统计已交人数、未交人数,便于把控学习活动的进程。教师通过平台发送一组题目,学生在自己的Pad 上作答、提交,该题的全班正确率及每位同学的答题状况随后立即生成,教师便可有针对性地展开互动评价。应该说,通过以Pad 为媒介的交互,教师很容易掌握现场学情的“全数据”,且能做到“无死角”“不掺假”,这是传统手段所无法达成的。不过,面对学情“全数据”,由于信息丰富了、情况复杂了,“如何反馈”便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谨防“走马观花”,突出反馈过程的结构性

  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并提交后,平台能汇总全体学生的作品。可以想见,此时的教师定会产生“掌控全局”的兴奋感。在随后的作品反馈阶段,教师往往会陷入“什么都要”的迷茫或“不知该要什么”的纠结,盲目地将各种作品逐个加以呈现,且“浅尝辄止”。表面上看,反馈内容很丰富。实际上,过于庞大的“信息轰炸”会破坏学习的清晰脉络、影响学生的思绪。笔者认为,掌握学情“全数据”,有利于教师对全班的整体情况与个体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为后续的集体交流与个别指导指明方向,这是好事儿。但学情反馈作为一个面向全体的教学环节,组织时必须注意两点:其一,既要有个性作品的静态呈现,更要有思考过程的动态表达,不能以“机说”代替“人说”;其二,面对全班林林总总的学生作品,教师要有意识地“抓重点”“分类别”“显详略”。唯其如此,有意义的作品才能触动全体学生的数学思考,而不至于成为“过眼烟云”。

  (二)切忌“极端放大”,确保反馈内容的典型性

  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教学反馈的内容要有典型意义,对大部分学生都能起到指导作用,这是其取得实效的前提。笔者发现,在收到学情“全数据”后,很多教师都会将注意力投射在“错误”上,并似乎瞬间萌生了“绝不放过一道错题、绝不忽视每个出错的孩子”的念想。于是,如果某道题有10个学生做错了,教师便会通过自己的Pad 将这些学生的解答状态逐一呈现在大屏幕上,而不去管这些错误中是否蕴含“广而告知”的价值、是否存在“误导学习”的风险。花了较多时间,却没能收到理想效果。笔者以为,“错误”自然需要被关注,但哪些内容适合于课上集体反馈,哪些内容适合于课后

  个别指导,是更需要教师费心厘清的。另外,由于极端关注了“错误”,势必会影响对优秀作品的聚焦与分享。事实证明,多欣赏优秀作品,对于学生良好习惯、健康心态的养成,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所以说,尽管学情能够得以“毫无遮掩”地暴露,但教师依然要有所筛选,确保反馈内容具有典型性。

  三、“学路”设计应深度追求“真自主”

  就目前情况来看,Pad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多还只是停留在“资料阅读”与“学情反馈”等方面。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Pad 的强大功能,来全面落实新课程的主体理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向更深层次。

  (一)发挥Pad 作用,推进“自我生长”

  数学课中的Pad 应用,除了“充分暴露结果”,还可“适度助推过程”。具体地说,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提前设置好类似于“解题锦囊”“温馨提示”或“参考答案”等相关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解答状况选择是否需要“求助”这些内容,并针对自己的真实需求适时、适度、适当地通过阅读实行“自救”,从中个性化地实现理解、获得感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这样的认知方式,比借助集体教学、全班交流来达成目标的认知方式,更贴近“未来学习”的一般状态。

  (二)发挥Pad 作用,推进“同伴分享”

  举个例子来说,教师让学生研究某个运算策略。学生独立完成并拍照上传后,在集体反馈之前,教师是否可以允许其通过平台去“调阅”、浏览其他同伴的计算方法,以相互借鉴、彼此启发,实现基于网络的“生生互动”呢?这个交互过程,蕴含着自由性、主体性及选择性,是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重要证据。同时,为后续的“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在笔者看来,只有将Pad 从“外部辅助工具”逐步变为“内部支撑手段”,才能使其对数学学习产生更为深远的促进意义。

  客观地说,基于Pad 应用的课堂教学,目前还属于探索阶段,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思考。笔者认为,无论“学材构建”“学情反馈”还是“学路设计”抑或其他维度,基于Pad 应用的课堂教学,都必须发挥Pad 平台功能的独特性及科技力,为全体学生的深度学习“锦上添花”“保驾护航”。

  (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教体局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祝元志

欢迎投稿
投稿平台

https://bkstg.pep.com.cn

联系信箱

mouyn@pep.com.cn

sunjh@pep.com.cn

zhuyz@pep.com.cn

欢迎加入QQ群
与编辑互动
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