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2018第9期.indd
P. 3

卷首语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


                方中雄




                  信息技术是今天的教育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关于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前景等问题,
              有很多不同的预测。
                  2015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全球首个 15 岁学生数字化技能评估报告《学生、计
              算机与学习:促进彼此联系》中指出,即使在信息技术教育投入巨大的国家,学生的 PISA(指国际学生
              评估项目)阅读、数学或科学成绩也没有显著提高,那些学校计算机利用率超过目前 OECD 平均水平的国家,
              学生的成绩通常更差。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还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在报告发布仪式上,OECD 教
              育与技能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强调,技术是唯一能够显著扩大知识机会的途径,全球学校体系必须找
              到更有效的途径,将技术融合于教学与学习中,并为教育者提供能够支持 21 世纪教学法的学习环境,以
              及为儿童提供明日世界成功所需的 21 世纪技能。
                  就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而言,我们非常乐观地看到,信息技术对我国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极大提升了我国教育的公平和质量。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中小学校学习方式变革已渐成风气、势不
              可挡。在学习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发生显著的变革。学习不再只发生于教室,不再只是
              你教我学,学生不再只是正襟危坐,教师不再只是讲解课本……上百年的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中的一些基本
              要素在新技术的冲击下被重组、被改变。
                  在 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抓住机遇、超前布局,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
              更宽广的国际视野、更深邃的战略眼光,对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
              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更适宜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
              深度融合,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正是笔者理解的“抓住机遇,超前
              布局”。
                  学习变革的实质是时代背景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新解读,对教育场景中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重新
              诠释以及对时间与空间资源的重新组合。现在的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的学习方式已然发生变化。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牵头实施的信息化条件下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有 200 余所中小学校共同参与,基
              于“个人终端”“云学习平台”等的有机整合,以“与数字化环境相匹配的有效教学设计”为抓手,以海
              量信息的学习资源为辅助,以课堂教学的即时交互为突破,以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为载体,以学习过程数
              据采集与分析为保障,探索出一条立体、多维、有效的混合式学习道路。我们的实践表明,当技术真正融
              入课堂的教与学之后,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支持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了他们的高阶思维。
                  个性化学习必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学校要创设集教室实体、虚拟网络以及多维交互技术于一体的,
              适合每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要提供连接海量信息的通道,使学生能够实现“无边界学习”;要在软
              硬件支持下,为学生提供开展即时交互合作学习的平台,进行个性化展示与自我成长记录。教师应在把握
              学习内容的本质、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风格的基础上,创设适合的情境,提出开放性问题,启发每
              一个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多层次交流。学校还可以设置丰富的课程,让学生能够真正根据自己的
              兴趣爱好进行选择。此外,还应注意灵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的打造,满足有不同需求的学生自主进行
              个性化学习的可能;加强对于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甚至学习进程的评估与反馈,提高个性化指导的比例,
              助力学生设计个人专属学习计划;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进一步探究的软硬件支撑。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8 年第 9 期     1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