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第6期
P. 3

卷首语


            互联网 + 大美育:构建更美好的数字化平台


               赵伶俐




                 美育,一直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提出“改进学
            校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美育工作的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
            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是,所有中小学必须开齐开足音乐、
            美术课程,提出的理想是“将美育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到 2020 年要
            建成幼小中大和职业教育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这就是“大美育”。 截至 2018
            年,教育部与全国 31 个省市签署了学校美育改革发展备忘录,正一步步推进宏伟的美育理想变为现实。
                 《意见》中还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 +’发展新形势,
            创新学校美育教育教学方式,加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学习平台建设”,这就是互联网 + 大美育。加强和改
            进学校美育,本质是全面落实德智体美教育方针;互联网 + 大美育,本质是促进信息技术与美育的深度融
            合,也是促进互联网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深度融合。
                 与德智体相比,美育几乎是一个需要完全重建的教育领域。大众对美育存在很多误解,比如认为美育
            就是艺术教育。因此一方面,从美育角度看,需要重建包括音乐、美术课程,更要将美育有机融入各学科课程、
            校内外活动、校园文化和潜在课程中,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美育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包括对美的本质(美是和谐)及基本规律的理解与体验力;对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
            等各种美的事物,包括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的热爱和鉴赏力;有一定的力所能及的表现
            美和创造美的技能(不限于艺术技法);以及由此拓展获得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谐
            发展。学校美育还要基于美育目标与美育课程这两大支点,结合美育教材、教师美育教学、学生审美学习
            这三大教学因素,协调建构五位一体的美育教学质量测评体系。有了合理的测评体系,美育发展的方向才
            不会偏。
                 另一方面,从教育全局看,中国的城乡中小学大多都已经实现了网络覆盖,都不同程度享有各科课程
            与教学的数字资源,都在进行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大美育在自身数字化课程与教学
            建设同时,也会将审美元素,包括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元素,带到多学科数字化教学及其表现方式中,
            使之更为清晰化、优化、净化、美化。美不只是外表靓丽,不只是数字化教学中炫酷的技术,而是指数字
            化教学各部分、各要素的和谐统一,是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有机匹配,使师生、家长感到教学与学
            习是一种审美享受,从而提高教与学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达到这个境界,便是有效实现了更普适的
            互联网 + 大美育、大教学、大教育的理想!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国际智能化博览会”上,世界各国的互联网、大数据巨头汇聚重庆,探讨和描绘
            未来中国智能化产业发展的前景,令听众心潮澎湃。但遗憾的是,教育在这个会上的声音十分微小,主会
            场的报告没有一例涉及教育。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过,互联网 + 教育是最难啃的骨
            头。正因如此,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目前远远落后于经济、医疗、交通等产业的进程。
                 的确,教育不是产业,严格说不是物质产业,但却是培养高智能人才的行业,是比物质产业更高、更
            重要的物质与精神有机结合的独特“产业”。这个“产业”应该在遵循基本教育规律的前提下,研究技术
            与教学深度融合,改变教与学的模式,进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有学者说,审美是最深刻的教养。美育可以“渗入”互联网,构建更美好的数字化平台,使最精湛的
            技术以最适合的形式服务于师生的教与学。
                                                      (作者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美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8 年第 6 期     1
   1   2   3   4   5   6   7   8